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

时间:2022-10-18 08:57:33

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

特级教师潘小明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结束后,增加这样的一句话:“我说清楚了吗?有不同意见吗?”特级教师华应龙在课堂上经常会说:“猜一猜,接下来会怎样呢?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呢?”语言的魅力在于说者用心,听者惬意,思路开阔。教师更应引导学生由倾听到思考,由疑惑到追问,由等待到争先恐后。教师的一句话可以让学生铭记一辈子,感悟一辈子。

一、由听到思

在首届“学导式数学教学”名师工作室活动中有幸听了潘小明老师的一节“数学广角”,在课前谈话环节潘老师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结束时增加一句“我说清楚了吗?有不同意见吗?”他本人在提问时或提要求时也会增加这么一句,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要主动思考,教育学生只有认真听清别人的回答才能思考正确与否,从而做出判断。习惯非常重要,他会陪伴一个人的一生,老师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朝夕相处的孩子。潘老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教会学生理解习惯决定成败,提醒学生课堂上一定要养成先倾听后思考的习惯,既要听老师的讲解更要欣赏同学们的智慧,取众家之长定一己人生。同时要求学生在倾听的同时不能人云亦云,要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想法验证自己的观点,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顾汝佐老先生对潘老师曾作出这样的评价:“潘小明的本事在于他捉得住学生。一堂课40分钟,学生一直在思考,这是因为他一直用有吸引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刺激学生。

二、由疑到问

同样是这次活动,华应龙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猜测规律,验证规律,发现疑问,解决问题,再到质疑结论,由“怎么会这样?”到继续“哦,原来是这样。”最后得出“不都是这样”。华老师的三句话让学生学会了主动思考,而且是顺势思考,在学生坚信不疑的情况下反而得出错误的结论,继而引起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再次通过实践探索得出“原来是这样”时,教师又换了一种角度让学生思考、想象,最终得出“不都是这样”,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找出特例得出所有的规律都是有一定的范畴或条件限制的。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不同的范围会有不同的规律可循,数学研究的就是变化中不变的规律。归根到底华老师的课堂语言魅力在于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要懂得“是什么?”然后思考“为什么?”,最后还要要求学生回答“怎么做?”而不是将知识变成铁板钉钉的真理,让孩子拥有一种学习数学的热情,学会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来猜想、验证,从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一种理性的思辨精神,能引导学生用哲学的理念去认识、去实践、去创造,同时要敢于用质疑的眼光去看待,用大胆的双手去创造,用聪明的大脑去验证。

三、由等到抢

课堂上教师故意缺少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并提醒学生思考时不要着急;当学生疑惑不解时,他同样加上一句不着急,并且适时点拨;当学生心中一亮,茅塞顿开时,他还是让学生讲解时不着急,慢慢说,思考如何有条理,如何让同伴们理解,如何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以及结果。当学生莫凌两可时,他会及时追问一句“你确定吗”?一句“不着急”包含着老师更多的期待,延长了思维的时间,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在等待的时空中引发众人积极思考,使得思路豁然开朗;一句“你确定吗?”吸引众人的思维,同时回答者也会质疑自己的回答,从而增加思维的广度。课堂也由一开始老师耐心地等待,智慧地点拨,学生的思维同样由一开始的茫然到灵光闪现,参与的人数也由课始的星星点点到课中的争先恐后。这不正是课堂语言的魅力所在吗?

教师的语言要少而精,融习惯培养、诱发思维、启迪智慧于一体,这样的一句话才有可能让学生记一辈子,让学生终身受益。

上一篇:百万学子弃考引热议 下一篇: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的二维度“放”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