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文献综述

时间:2022-08-13 01:04:26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虽然各大银行半年报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依旧保持着高速增长额态势,但是在优异的业绩背后,我们更应该关注其不良资产上升这一隐患。本文从不良资产的来源和处置模式方面,对近年来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一、不良资产的成因

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属于市场风险;而我国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资产的原因却迥然不同。

(一)国有商业银行及国有产权制度缺陷,资产管理缺乏约束和激励机制,是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

政治干预目标与银行经营目标并非一致,过度的政治干预可能成为改善银行治理的障碍( 俞乔等,2008)。

国家独资导致产权模糊和结构单一,经营决策者、普通员工及存款人均缺乏对资产风险管理的关切度。据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课题组估计, 政策性贷款在20世纪90年代占国有银行贷款总量的35%左右(课题组, 1998),樊纲(1993) 指出,在商业化改革前,由于专业银行与国有企业是“兄弟关系”,因而并不存在严格市场意义上的借贷关系和清偿压力。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集聚承担了大部分经济转轨成本。

(二)社会信用体系脆弱,金融信用缺失,是不良资产产生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

刘锡良,罗得志(2001)从信用层面分析了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源,认为,我国的信用体系是在银行垄断的条件下逆向发展的,信用方式单一,信用抑制导致信用供给的简单化,各种信用需求共同追逐着银行贷款。信用交易的风险因素积聚于银行,不良资产不过是风险积聚的显化而已。

(三)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是不良资产形成的重要法律原因。

段默(2006)认为借款人法律意识淡薄,规避法律,转移风险,非法使用贷款。第一,企业不是从改善经营管理中走出困境,而是以贷款来偿还其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债务。有一些企业则采取多头贷款的方式,盲目地以贷还贷。第二,企业财务制度混乱资金去向不明。第三,骗取贷款,进而非法使用和侵吞贷款。贷款到期后,贷款根本无法收回,形成了银行的不良资产。

(四)银行自身组织及管理制度缺陷,是不良资产产生的内在原因。

在化解新增不良资产中,国有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控制,导致企业借贷手续复杂,成本攀升,企业续借资金的动机下降,从而形成正常贷款逾期、“账面”不良资产上升现象;企业贷款符合借新还旧标准而未及时办理转贷手续,形成大量不良资产;银行为防范风险,对于贷款期限普遍缩短,大多数流动资金贷款的期限都控制在1年以内,这与一些企业的生产周期不相吻合,到期时企业若无其他资金来源的话,贷款必然会形成逾期,最终形成不良贷款。

另外,宏观经济环境也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二、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

现有文献参照国际处置不良资产的几种主流模式,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主要提出了一下几种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相关分析。

(一)总体剥离模式。

这种模式的本质是政府设立独立的金融机构统一处置商业银行的大规模不良资产,通过将问题银行的不良资产转移到专门成立的机构中,使原问题银行成为一个能够正常经营、资产优良和资本充足的“好银行”,而接受不良资产的专门机构变成“坏银行”,履行不良资产处置职责。

但是,李亚新(2004)认为1999年政策性剥离由于存在制度与技术两个层次的基本问题,导致负面激励高于正面激励,剥离不彻底,不良资产继续膨胀。不良资产再处置需要制度与技术的创新。

(二)信托模式。

由一家或者几家商业银行出资筹建专业的不良资产处置信托公司,或者与现有的信托公司合作,商业银行将部分或者全部不良资产委托给信托公司进行处置的模式。

但是,刘澄,祁卫士,曾琳(2004)认为信托模式存在进一步弱化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资产的估价比较困难;信托公司操作不规范的风险等问题。

(三)专业证券化模式。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蔡亦斌(2006)认为由于中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缺乏稳定的现金流,加上法律、会计、税收、监管等方面都缺乏配套的规定,还必须加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四)商业银行内部分账经营、集中处置模式。

这一模式由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机构或者工作组来处理自己的不良资产,刘澄,祁卫士,曾琳(2004)认为内部集中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处置效率,但是仍然受到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政策及其他所有外部制约因素的限制以及许多内部处置机制限制。

三、处置模式的市场化思考

李晓峰(2005)认为要克服当前处置不良资产所面临的种种制约,唯一的选择就是全面提升市场机制在处置不良资产中的作用,培育和建立不良资产的处置市场,积极寻求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创新。漆腊应,李威(2006)提出,银行改革滞后于企业的改革,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非市场化倾向将会给处置不良资产带来负面影响。

四、结论

通过上述文献的回顾,我们总结了不良资产的成因与处置模式。考虑到商业银行风险的高传递性以及当前其不良资产率明显上升的趋势,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监管部门都应该高度重视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予以防范化解。

参考文献:

[1]俞乔,赵昌文.政治控制、财政补贴与道德风险: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9(6).

[2]刘锡良,罗得志.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源:信用、金融层面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1(10).

上一篇:金融危机与我国财政税收政策 下一篇:透析商场购物返券的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