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保护探究

时间:2022-08-12 06:35:16

动物保护探究

[摘 要] 在西方兴起的保护运动中,产生了关于动物保护的伦理学探究,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伦理思潮――动物伦理,构成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重要理论。鉴于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重要日程,而我国动物伦理发展又较缓慢,所以此文通过对西方动物保护的发展以及动物权利的探究,以期增加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促进人、动物、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四动物福利;动物权利;动物保护;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 D92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47-2

一、动物保护的发展

早在1809年,就有人在英国国会提出一项禁止虐待动物的提案。1822年,爱尔兰政治家马丁说服英国议院通过了著名的《马丁法案》――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动物福利的法律文献。美国和英国分别于1866年和1876年通过了《禁止残酷对待动物法》。

除了以国家立法的形式保证动物的权利,还相继涌现出许多民间保护动物组织。1824年,世界上第一个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禁止残害动物协会,就是以马丁为主导创立的。之后,各国纷纷成立动物保护组织。绿色和平组织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动物保护组织。

在动物权利发展的这两百多年来,各类观点层出不穷,最具代表性且占据主流思想的观点动物福利论和激进动物权利论,两个派别的划分依据是动物权利范围划定上的分歧。

动物福利论的代表认为是新功利主义者彼得・辛格,他于1975年出版的《动物解放》,揭露了当今人类为了自己的需要残酷地剥削动物,其中工业化养殖食用和动物实验,造成大量动物的痛苦。这本书使动物拥有权利的概念广植人心,掀起了动物福利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世界各地动物解放运动的兴起,促进了西方国家动物福利状况的改善。从《动物解放》一书中可以看出,动物福利论是一种比较和缓的改良主义。其追随者默许在保持现有的生活方式和体制的前提下,赋予动物部分权利,以减少人类对动物造成的苦痛。

动物权利论的杰出代表汤姆・雷根被称为动物权利运动的旗帜,他在其代表作《动物权利的理由》中,主张动物和人类一样,是“一个生命的主体”,并且如果我们想把价值赋予所有人类,而不考虑他们作为理者的能力,同样地,我们也必须类似的将权利赋予非人类。动物权利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彻底废除并终止对动物的剥削,即所有涉及到商业利益的动物类农业、动物毛皮类工业甚至是对动物的科学试验和研究都必须得到完全彻底的禁止。

二、是否应当将动物权利纳入道德考虑的范畴

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杰里米・边沁就是一位动物权利宣扬者,他把“最大多数人的多大幸福”这一伦理原则推广到动物界。他论证说动物的痛苦与人类的痛苦其实并无本质差异。边沁以他的功利主义原则来为动物权利辩护,他认为,只要制造出痛苦,便是不道德的,人类施加于动物身上的暴行,并无正当性。穆勒更是进一步提出要承认动物的道德地位和用法律加以保护的观点。按照功利主义伦理学的理解,快乐是一种内在的善,痛苦是一种内在的恶;凡带来快乐的就是道德的,凡带来痛苦的就是不道德的。所以说任何有感受能力的存在,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只要给他们造成痛苦的行为就是不道德,这就为把动物的快乐和痛苦引入道德考虑的范畴提供了可能。

综上,可以看出,功利主义是人们争取动物福利,提倡动物权利,将动物纳入道德考虑范畴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石。功利主义将动物利益计算进道德考虑,这一思想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因为在这之前众多理论都将动物排斥于道德领域之外。

然而,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神学家圣托玛斯・阿奎那却认为:“动物是为人而存在的,它们没有理性,与人不是同类;取用动物是合法的,博爱不涉及动物。”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动物和人类表面上相似,本性上完全不同。人类和动物的灵魂是不同的,动物的灵魂只能驱动肉体和机械的活动,而人的灵魂是能思想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称对动物而言,我们不负有任何直接的义务,因为他认为理性与自我意识是确定道德关怀资格的必要条件。简单契约论者认为,契约一般是关于双方利益的一种约定,契约一旦形成双方就有了一定的道德相关性,但是契约签订的前提是双方必须能理解契约内容,由于动物一方是不可能理解我们人类的契约内容的,故它们的利益就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同时这种行为与道德也没有相关性,故人类只负有对动物可有可无的义务。

无论持何种观点,有一种观点是人类所达成共识的,就是当动物利益与人类利益发生冲突时,无条件以人类利益为先。我认为应当将动物纳入道德考虑的范围,但是,动物是否有权利却有待商榷。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与动物建立了越来越深厚的情感,保护动物,是人类完善感情的需要,人皆有“恻隐之心”,对他人的悲惨遭遇或者是看到动物恶劣的饲养环境和残酷的屠宰条件难免会产生同情之心。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本身,比如人类很多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正是由于我们未能正确对待动物所造成的。保护动物,维护物种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对于维护我们人类耐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意义重大。人类可以为保护动物做出很多,大可不必像动物权利论者那样激进。谁都无权强迫他人改变饮食习惯,成为彻底的素食主义者,人是有自由意志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的个体,每个具有理性的人都有分别是非对错的能力。

三、中西动物保护进程的探讨

从上文可见,美国和欧洲众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纷纷出台专门保护动物的法案,保护对象不断扩充,内容趋于完善,与之相比,我国有关动物保护立法的实践则相对落后。我国环境立法考虑的主要是动物的经济利益,而非将动物的苦乐感受以及对待动物的方式是否“人道”作为一种重要考量标准,这与国际社会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动物保护法相去甚远。

中西方动物保护进程的差异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国情不同。工业革命为欧洲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大量人口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生活,人们不再担忧温饱问题,不再直接役使动物,社会福利制度日趋健全,人们开始关注动物权利保护。而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各项制度仍在摸索中前进,很多人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社会福利制度难以惠及人民大众,所以与动物权益相比,这种情况下人的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权益还是更加重要的。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最先参与到动物权益保护中去的往往都是社会中上层阶级人士。不难设想,当一个人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是否还会衣衫褴褛的加入到动物保护的大军中去呢?

(二)历史传统。东西方对动物的情感不同。西方很多民族历史上过着半游牧半畜牧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让西方人对狗等动物有着一种天然的、传统的亲近感,动物是他们谋生的工具也是他们生活中的朋友。而我们农耕民族对于动物的这种亲近感则比较少,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东方历史上一次次人口膨胀一再打破食物的警戒线,所以人们不得不什么都吃。

其实,对动物的利他是人类群体利己的必要手段,也是维持生态平衡,遵循生物圈群体行为规范的行为。保护动物、提升动物福利有助于改善食品安全问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跨越贸易壁垒、保障出口;有利于维护善良风俗,促进社会和谐。相信随着国家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民间社会团体的努力,人们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我国的动物保护事业也将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山梅,刘淘宁.东西方动物伦理的共识与实践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04).

[2]李亮.西方动物保护伦理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02).

[3]雷毅.动物权利的伦理基础[J].清华法治论衡,2010,(01).

[4]李彦,平雷丽.西方动物权利思想的哲学渊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

[5]杨林.试论动物福利立法的伦理道德基础[J].时代经贸,2006,(39).

[6]汤姆・雷根,卡尔・科亨.动物权利论争[M].杨通进,江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7]彼得・辛格.动物解放[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8]王永康,金笑敏.动物善待和动物福利[J].上海畜牧医通讯,2001,(3).

作者简介:张亚云(1990-),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德建设。

上一篇:“东方主义”视阈之“伊斯兰妇女地位”论洞见 下一篇:新课标理念下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