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8-12 06:09:31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肩负着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应用型外贸人才的重要使命,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本文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的现状出发,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贸易 教学模式 改革

近年来,我国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开拓国际市场,国际贸易业务活动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大,作为国际贸易人才重要出口的高职院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学改革更是迫在眉睫。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担负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中永远不变的主题。对于高职院校招生和就业的热门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一直致力于为国家培养一批批从事外贸工作的人才。国际贸易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它既来自世界经济活动的现实,又指导人类的经济实践活动,为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我国的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存在问题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国际贸易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处理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实际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尤其是高职院校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忽视国际贸易专业突出的实践性,无法有效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对于日常的工作常表现为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安排仍以学科性课程为主,未能合理整合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在内的十多门理论课程,对综合性课程和职业性课程不够重视,学生在校期间似乎学了很多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却只能纸上谈兵,对企业提供的工作难以胜任。

(二)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沿用传统的教材,并未根据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且部分教师上课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简单的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填鸭式的传递给学生。教师讲授的知识不仅陈旧过时、枯燥无味,而且实用性不强,根本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显得非常被动,部分学生为了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死记硬背教师所授知识。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出现逃课等现象,这也无形中影响了专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考核评价片面,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学生评价都是以“一卷定乾坤”,无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所授内容,只要记性稍好往往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然而高职院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那些实操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不一定那么强,所以仅凭一个简单的期末成绩并不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也不代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这种片面的考核评价模式也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革思路与办法

(一)转变思想,树立以就业为导向观念,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状况,将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与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围绕国际贸易专业职业岗位群进行整体分析,从行业或企业人才的需求、岗位工作职责出发,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岗位实际需求状况安排教学,强调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及应用性,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化与个性化。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实用性的专业技能,才能真正实现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更新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而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复述。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将学习任务设计成工作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自主学习,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仿真实训法、练习法等,通过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师生互动,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教、学、做为一体。同时,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激起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打造理实一体的企业仿真实训室,培养学生“职业人”意识

建立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室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国际贸易业务实操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完全仿真实训中心、模拟外贸企业中借助于相应软件进行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按照企业真实的工作进行。如模拟相关公司或者某些交易环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在熟悉国际贸易相关流程的同时也会填写实际的外贸单据,以及掌握商业谈判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营造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将职业意识教育、品行教育渗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强学生实操过程性考核,360°全方位立体评价

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的考核力度,建立完善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考核,将过程性检查与结果检查相结合,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考评和企业人员考核,从学生实训操作情况、实训报告以及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基本职业素质等进行360°全方位立体评价。这种由校企双方、专兼职教师共同建立的实训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更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和监督更具代表性。 总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整合,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需求。

上一篇: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中的风险研究 下一篇:银杏叶的主要成分及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