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的激活

时间:2022-08-11 10:45:57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的激活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萌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思维训练融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天长日久,就能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引导多向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主要是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强思维的广度,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如教《螳螂捕蝉》时,大臣们明知吴王出兵攻打楚国,后果将会不堪设想,但畏于吴王的“谁敢劝阻就处死谁”的命令,都不敢出面劝说。可后来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成功地劝服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就学生讨论这个少年与他们的年龄相仿,一个乳翼未丰的少年为什么能劝服吴王,而见多识广的大臣却失败呢?除了少年的方法,你还能想到别的方法让吴王不去攻打楚国吗?学生为了寻求方法,或冥思苦想,或激烈争论:可以写匿名纸条告诉吴王。设计这样的悬念,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从辩论求得理性的理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学习语文的能力在悄然地提升。

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各种图表符号的讲解和直观教具的演示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学时要尽量使教学语言形象化,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我在教学沿海版第五册《雨后的荷塘》一课后,就是采用图表符号激发想象,利用扩展法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这篇课文全文共22个字,教学完后,我就作了一幅池塘荷花图,画上蜻蜓、青蛙等,让学生扩写成100字左右的文章。平时,我还经常在班里进行扩词、扩句、造比喻句等的各项比赛,从多渠道激发学生的想象。

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把诗中的“话”想象成“画”,注意引导联系诗中的事物,充分而又合理地进行想象练习。在想象《所见》画面时做好铺垫,然后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把诗人所见的情景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说说想到了什么?为了丰富学生想象,使学生不拘泥于诗中所写,进行创造性思维,再次出示所见画面,让学生仔细看,认真听,试着把画面想象得更丰富,更形象.在他们各抒己见时,尽量为更多的同学提供机会,充分展示不同于别人的思维,要想象说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通过《所见》一课的教学,我感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及时鼓励,适时导拨,学生个个学得主动,学得透彻,学得富有创造性,学生真正达到了不但学会而且会学的境界.在自学交流的过程中,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切实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形象再现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王国维先生说,“真正的知识唯存于直观”。爱因斯坦自称,他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时,思维的样式不是语言,而是图像。德国的魏格纳在观看世界地图时,发现美洲大陆的外部轮廓是如此相似,遂产生一种奇妙的想像:这两块大陆原来是一个整体。于是提出了近代地质学上有较大影响的“大陆漂移说”。

因此,展示形象,强化感受是“悟”的前提之一、通俗地说,就是课文描写的形象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触摸到,感受就真切了,这样,文章的主旨才会被学生悟出。《珍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脸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作为教师应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性,让他读出画面,这样,学生才会悟出母爱的伟大。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在一节语文课中,我板书“告诉”的“诉”字时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叫学生举手了,我请他起来,他说:“老师,你写的“诉”字错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于是,我没有故意说我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或者轻描淡写地给它加上一笔就完了。我郑重其事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同学们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我问到:“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都给予了肯定。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浅谈 下一篇:浅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