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梦”的历史探索脉络

时间:2022-08-11 06:42:06

浅析“中国梦”的历史探索脉络

摘 要: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充满战火纷争、国破山河碎的屈辱史,同时也是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国家危亡追求民族独立的艰辛奋斗史。上至位高权重的封建统治阶级,下至人微言轻的农民阶级,以及代表不同派别利益的新生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纷纷踏上了探索强国御辱的道路。“强国梦”“独立梦”逐渐由代表统治阶级少数人的“梦”演变成为代表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探索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005-02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首次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在多次会议、讲话及不同场合对“中国梦”内容做过不同层次的论述。一时间“中国梦”也成为全国各地争相讨论的热门话题。用“中国梦”这一带有感性和文学色彩的词汇来描绘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蓝图,在新中国历届领导人关于中国发展的概述中这是第一次。从近代以来,“中国梦”一直都是国人为之奋斗的理想追求,然而对于那些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追求者,“中国梦”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级对实现早期“中国梦”的道路探索

(一)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探索

早期的“中国梦”是伴随着“天朝上国梦”的破碎为开端。1840年,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敲碎了清王朝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此,一代代的中国人便踏上了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这一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首当其冲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当然不会主动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继续“天朝上国”的美梦,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以维护本阶级统治为根本目的的基础上,把“洋务运动”作为自己的强国之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口号的洋务运动首先提出把近代西方科学融入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框架体系内。“中体西用”这一指导思想,一方面肯定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内在价值,这是积极的进步的,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必然选择;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先进的近代西方自然科学所包含的内在价值与中国有着几千年历史之久的封建社会伦理价值是不能相容的。如果新事物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必须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旧事物做出彻底的否定。显然,洋务运动并没有做到,因此,只能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阶级发动了旷日持久的反帝反封建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形式上依旧是旧式农民战争,但是从后来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本身的意义已经超出农民运动所属的阶级局限性。首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土地纲领的提出――《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制度的根基――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就冲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生产关系,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成为主要的社会经济生产关系的进程;其次,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改革色彩的纲领,提出了一套标准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最后,从太平天国的对外关系来看,它力图“与番人并雄”,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和,反对侵略,对待外来的先进文化主张用一种开放的胸怀去学习。这是符合时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举措,与当时清政府的卖国苟安闭关锁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不同派别的资产阶级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的探索

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分别发动的有着承前启后内在关系的国体改造运动。尝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旧有的政治体制,这是近代以来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的两次尝试。虽然这两次近代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未能彻底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但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标准去判断这两场运动所带来的历史意义。它们高举爱国、民主的伟大旗帜,为争取自己阶级的政权做了顽强的斗争,冲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最为长远而重要的贡献就是推动了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发展,传播了爱国和民主的思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进步人士。这些都为中国人民最后战胜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积累了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

后期,在马列主义和中国无产阶级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新篇章。伟大的革命必然需要伟大的理论做指导,相反,伟大的革命同样也使得伟大的理论不断走向完善和丰富。正是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以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和实际出发,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和国情并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理论武器――思想。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从此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被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中华民族再次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完成了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夙愿的第一步――国家独立。只有国家独立了,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忽略这一前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便无从谈起。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为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民族独立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前提条件,接下来便是中华民族如何走向伟大复兴实现这个“中国梦”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首先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是经历了几十年长期战乱、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讲道:“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1438

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首先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和转变,在这一过渡和转变期间,中华民族正式踏上了建设自己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这首先体现在对中国社会阶段的认识上。早在1941年1月,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做过较为详细的论述:“中国现阶段的历史将形成中国现阶段的制度,在一个长时期中,将产生一个对于我们是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同时又区别于俄国制度的特殊形态,即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2]1062新民主主义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历史实际和国情,在新中国内部正确处理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各派和中国共产党、私有经济和公有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国模式。这对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顺利实施和后来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揭开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是这十年建设时期的主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思想理论上,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论断;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其次,在经济建设方面,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按轻重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在成就方面,主要表现在:建立起了较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十年所取得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就是这十年间建设起来的,也奠定了70年代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赖以起步的物质技术基础。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为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在中华大地上拉开了帷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而逐渐形成,使得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把握更加准确到位。这是在和平和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一伟大理论成果。在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问题后,又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理论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党中央又一次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主要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这一重大理论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摸索出来了,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一步步探索中摸索出来的。在这一不断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取得了全方位的发展。这些成就我们可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体制环境到社会结构、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改革等各领域和各方面看到。与此同时,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路程,在此过程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具有历史性巨变意义的。

党的十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全方位勾画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的安排部署。因此,可以说这一系列详细周密的改革措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具体方法论指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然在未来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如此剧烈的外部环境下,我们的伟大事业依然会面临外界各种形势的挑战和考验。但是,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会实现。

参考文献:

[1]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国道路为什么走得正确[N].人民日报,2013-12-23.

上一篇:加强文化统战工作 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 下一篇: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构建设想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