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电影歌曲发展脉络

时间:2022-10-13 12:52:20

浅析中国电影歌曲发展脉络

[摘要]电影歌曲曾经在中国占据重要的地位,一度站在引领中国歌曲创作的最前沿,无论是战火硝烟的三四十年代,还是在和平后的五六十年代以及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电影歌曲的创作发展对中国歌曲的创作起到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在新世纪里,电影歌曲已经逐渐减少了,曾经所承载的教育、宣传的使命,更多的是结合影片内容和时代特征等来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和张扬个性特点。我们期待着电影音乐创作者们创作出更动人、更具有特点的电影歌曲。

[关键词]电影音乐 电影歌曲 时期

引言

1895年12月28日米卢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用他们的“活动电影机”放映了世界首部电影,这一天被视为电影的诞生。1927年10月6日,美国华纳兄弟公司上映的《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1930年中国电影《野草闲花》中第一次出现了声音,电影音乐的创作由此开始,孙成璧为其写的《寻兄词》成为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电影歌曲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从单一到多元,并带有特定时代的烙印,形成了不同时期的特征和发展轨迹。

一、三四十年代电影歌曲的辉煌时期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非常繁荣的时期,在那短短的几年里,中国电影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是中国电影音乐蓬勃发展的时代。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民正处在水生活热之中,内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外被日本列强疯狂侵略。在那个特殊年代,共产党人就已经意识到话剧、电影等艺术对革命的影响,这些能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经过提炼加工用来宣传抗日是最简单也是最能直接获得良好效果的战斗武器。因此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左翼”革命文化战线利用电影等艺术所具有的独特战斗武器,开展创作了大量配合时代、宣传抗战的影片,涌现出大量的音乐工作者及近百部就有反帝反封建思想意义和较高艺术水平的进步电影作品。随之,中国电影音乐迎来了它的创作高潮,而为其增色添辉的电影歌曲也显得格外耀眼。

歌曲向来是广大民众最喜爱的艺术,这时期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歌曲创作者们将歌曲这种宣传手段应用到电影当中,为歌曲在电影中的使用做了成功的尝试。电影歌曲以通俗易懂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旋律,赢得人们的喜爱。逐渐在人群中开始广为传唱。同时这些电影歌曲也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成为当时传唱最广的抗日救亡歌曲。电影歌曲也因此成为早期中国电影音乐的主流。如任光创作的歌曲《渔光曲》、聂耳创作的《大路歌》、《新女性》《义勇军进行曲》《牧羊女》,贺绿汀创作的《四季歌》《天涯歌女》、《十字街头》等都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的进步歌曲,这些歌曲由剧中人物唱出,真实、自然,和影片的风格融为一体,不仅起到宣传影片的功能,同时也激励了一批文人志士投入到救国抗战的洪流中。不少歌曲是当时广为传唱的歌曲杰作,直到现在,这些歌曲依然有着不朽的艺术价值。

二、建国十七年电影歌曲的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掌握了国家掌权,给艺术带来了一个崭新的舞台。电影音乐创作受到了三四十年代以歌曲为主流的影响,电影歌曲也成为这一时期电影音乐创作的重点。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方针政策非常重视,特别是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出现了多种题材、多种角度的优秀影片。以及很多深受人民喜爱的电影歌曲。如:刘炽为影片《上甘岭上》创作的主题曲《我的祖国》,吕其明为影片《柳堡的故事》创作的插曲《九九艳阳天》,雷振邦作曲的影片《五朵金花》中的《蝴蝶泉边》、《天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张黎昌为影片《我们村中的年轻人》创作的插曲《幸福不会从天降》,王云阶作曲影片《护士日记》创作的插曲《小燕子》等大量优秀的电影歌曲成为群众喜闻乐唱得佳作。建国仃年期间电影歌曲形式被广泛应用,广泛传唱并流传至今,在这一时期电影歌曲与以前不同的是由剧中人演唱,发展为歌曲由创作者经过加工后再配入片,歌曲不再是有声源的,是以画外乐的方式出现在影片中。旋律和歌词仍然与影片的内容紧密结合,从而起到了概括影片主题,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拓展画面空间的作用。

这时期的电影歌曲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在当时缺少娱乐文化方式的时代。电影歌曲不仅起到宣传教育、鼓舞士气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为人们单调的娱乐生活带来新鲜的空气。

三、十年时期符号化的电影歌曲

十年浩劫造成文艺界的萧条,中国的银幕作品更是稀少。《红灯记》、《龙江颂》、《沙家浜》、《白毛女》、《海港》、《奇袭白虎团》等几部由“样板戏”改编而成的“样板电影”,《艳阳天》《创业》、《杜鹃山》《闪闪的红星》《海霞》《春苗》等几部创作故事片,几乎就是这10年中中国电影产量的全部。建国17年的大部分电影被禁止放映,几亿人翻来覆去地看着不多的几部电影。1969-1972年间,运用“三突出”等创作原则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电影长期占据着银幕,导致电影艺术畸形发展。

电影音乐文化被当时的恐怖氛围笼罩着。电影音乐创作者长期受到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的创作模式的影响,电影音乐也一样无法摆脱观念上的束缚,音乐在政治的影响下被简单化和符号化。这时期所拍摄的电影配合的音乐都充满了革命的斗志,电影歌曲也基本上以高亢、硬朗的旋律为主。到1973年以后,故事片的创作才终于开始。《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难忘的战斗》等几部影片在人们贫瘠的文化生活中荡起巨大涟漪。在这一时期,电影音乐创作不断努力,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创作出一些优秀歌曲,如傅庚辰为影片《闪闪的红星》创作的《红星照我去战斗》,施万春为影片《青松岭》创作的《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等群众喜爱的歌曲。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电影歌曲的再次繁荣

“粉碎”,宣告了长达十年的“无产阶级”的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在解放思想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电影音乐创作迎来了又一次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新时期的电影音乐无论在创作手法还是在美学观念中都出现了重要变革。形成了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这时期的大部分作品依然坚持电影歌曲作为主题构思的核心,特别重视歌曲的提炼、概括,使旋律优美动听。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0世纪70年代末期,曾经在新中国成立后消失的流行音乐在夹缝中开始顽强的生长起来,这些从港台以及欧美流传过来的优美的抒情歌曲,被权威界定为“靡靡之音”而列为禁歌,然而却依然禁不掉人们对它的喜爱和追求。敏感的音乐创作者敏锐的察觉到群众对音乐需求的变化,部分创作者就模仿外来的音乐

上一篇:《傲慢与偏见》演绎新古典主义时期服饰风尚 下一篇:中国电影片名的修辞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