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劳动法理念发展脉络

时间:2022-09-23 07:41:16

浅析中国劳动法理念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简训友,男,贵州毕节人,兰州大学二零一二级法律硕士。

摘要:劳动法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关系史的巨大进步。劳动法从其产生时起便肩负起保护劳动者利益和对社会利益关系进行调节的使命。中国劳动法具有与其他国家劳动法相似的理念,但由于国别差异,我国劳动法有其自身特点。中国劳动法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劳动法理念内涵,这是由不同时期历史特点决定的。

关键词:劳动法;劳动法理念;劳动者利益;历史特点

一、劳动法理念概略

一般认为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附随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所谓劳动法理念,即是劳动法本身蕴含的法理内涵,它是劳动法中蕴含的原则、法律价值目的、法理精神等的集合。早期劳动法理念源自西方,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策的特点,其经历了从“无为”的自由经济政策向“有所为”的国家干预政策的转变。

二、中华民国时期劳动法理念

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工业初具规模,民族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1922年公布的《工会条例》是我国第一个承认工会和保障工会的法规。另外北京政府与1923年公布了《暂行工厂通则》,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劳动立法;还颁布了《矿工待遇规则》等。国民政府相继制定了《工会法》、《工会施行法》、《工厂法》、《劳资争议处理法》、《团体协约法》等劳动法律。可以看到,民国时期,国家已经积极干预劳资关系,劳动立法已经关住劳动者劳动权利保护、关住弱者利益,并注意借助国家以及工会团体力量介入到劳动纠纷中,竭力稳定劳动关系和解决因劳资矛盾引发的紧张社会关系。

三、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劳动法理念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格外重视劳工保护,这首先根源于其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1922年成立的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处。书记处以改善劳工条件为宗旨,发起劳动立法运动。公布了《关于开展劳动立法运动的通告》、拟定了劳动立法原则、《劳动法案大纲》等。劳动立法原则提出了保障政治自由、改善经济生活、参加劳动管理和劳动补习教育的立法原则。《劳动法案大纲》承认了劳动者集会结社、同盟罢工、缔结团体契约、国际联合、星期日休息、每日工作8小时、最低工资保障、社会保险和受教育等权利。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工人劳动权利的保护,主张平衡劳资双方地位,借助工会力量,以立法形式规范劳动关系,维护作为弱势方的劳动者的权利。工农民主革命时期,我党提出了实行8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济与社会保险的劳动方针。抗战时期为了争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团结各阶层抗日群众,提出了,“劳资两利”的劳动法原则,一方面保护了工人利益,激发工人抗战热情;另一方面对资本采取既限制又奖励的做法。

这一时期立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废除剥削工人的制度、维护工人合法权利、规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确认工会组织的地位、合理调处劳动争议。

四、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法理念

建国之初,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障工人就业等艰巨任务。据此,我国颁布了一系列保障工人劳动权利、就业救济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50年代先后公布了工会法、劳动保险条例、劳动保护三大规程、劳动纪律方面有《国营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纲要》,工资方面有《关于工资改革的规定》,就业方面有《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以及《复员建设军人安置暂行办法》、《关于失业工人统一登记办法》等。“在失业问题基本解决,社会秩序基本稳定之后,发展经济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国家对经济实行计划管制,企业没有经营自,由国家实行计划管理,也没有用工自,实际上失去了应有的劳动当事人主体地位。人员实行计划配置,劳动者没有就业自;实行统一的工资制度,工资分配由国家统一制定;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

五、改革开放后我国劳动法理念的变化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显著特点表现在: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国家对经济实行严格的计划管控;否定市场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经营自,劳动者也没有就业自。最终导致经济缺乏活力,人浮于事,效益低下。在此情况下,我国在探索中,逐渐认识到市场的不可缺性,改革的市场取向益发凸显。我国在国企改革中,首先从改革企业利润分配权和用人自开始。逐渐放宽企业自,同时进行工资制度改革,把工资和企业效益、劳动者劳动数量和质量关联起来。从而,劳动关系的调整逐渐引入市场机制。这一时期劳动立法主要有,劳动就业方面以及在实现劳动合同制度方面、工资方面、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社会保险、规范企业职工劳动纪律、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劳动合同制度的采用,使劳动关系双方有了平等的市场议价权,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基于劳动契约建立起劳动法律关系。

1993年我国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根据此精神,我国劳动法改革目标确定为,建立以劳动力市场体系为核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自我调节与政府协调相结合的劳动关系的运行机制。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和行政法规、规章等的颁布,表明了我国较完整的劳动法律体系的形成,自此,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国劳动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看法不一,贾俊玲教授认为,应包括:一是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三是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原则。

总之,我国劳动立法渐趋完善,体现了比较先进的立法理念,自由协商订立的劳动合同是双方劳动权利义务的法律根据。同时,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了较纤细的劳动者权利保护条款,这是国家干预的表现,是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张志京主编《劳动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2]曹燕《从“自由”到自由:劳动法的理念缘起与制度变迁》,河北法学第25卷第10期2007年10月。

[3]法律咨询网法律学习与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劳动立法中一些问题的探讨》1990年第8期。

[4]美国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上一篇: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印度 下一篇:吉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