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手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时间:2022-08-11 01:09:07

乳腺癌手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研究乳腺癌手术切除腋窝淋巴结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方法和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乳腺癌60例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0例/组,对照组采用腋窝淋巴结切除不保留臂神经,观察组则采用腋窝淋巴结切除保留肋间臂神经,观察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本院的分组治疗,对照组的上肢感觉障碍发生率为66.67%(20例),观察组的上肢感觉障碍发生率为23.33%(7例);对照组的疼痛发生率为26.67%(8例),观察组的疼痛发生率为13.33%(4例),两组患者在上肢感觉障碍发生率和疼痛发生率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乳腺癌;肋间臂神经;保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针对乳腺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乳腺癌患者采取治疗措施时机也变得越来越早[1]。针对乳腺癌的治疗目前逐步转变为保全全功能的改良根治和保乳治疗,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2]。随着人们对保留肋间臂神经的重视不断提高,手术过程中更加注重保全功能和美容,所以本院针对乳腺癌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选取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乳腺癌60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以下进行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乳腺癌60例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30例患者中,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为(41.2±11.3)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年限为(1.2±0.4)年;观察组30例患者中,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为(42.1±12.1)岁,病程1~2年,平均病程年限为(1.1±0.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腋窝淋巴结切除时,取患者肿瘤位置横行梭型切口或者纵向S型切口。将皮瓣和剥离之后,再将深面的胸锁筋膜和胸肌淋巴结与胸大肌分离,分离过程中注意保护在胸肩峰动脉的外侧支和胸前神经外侧支。将位于腋窝淋巴结腋静脉下方的脂肪和淋巴组织剥离,可显示出位于胸背后向下、肩胛下血管和胸长神经下胃肋间臂神经,观察组则给予保护,对照组则于腋窝清扫切除时一起切除。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或者粘连则可放弃保留。所有患者进行术后指导治疗,并且随访观察患者6~36个月。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经过本院的分组治疗,对照组的上肢感觉障碍发生率为20例,所占的百分率为66.67%,观察组的上肢感觉障碍发生率为7例,所占的百分率为23.33%;对照组的疼痛发生率为8例,所占的百分率为26.67%,观察组的疼痛发生率为4例,所占的百分率为13.33%例,两组患者在上肢感觉障碍发生率和疼痛发生率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针对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切除往往会忽略肋间臂神经的保留与否的问题,有观点认为保留肋间臂神经可能会导致腋窝淋巴结切除不彻底,而且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手术操作繁琐,加上保留的该神经的意义不大,所以常常会将其切除或者剪断[3]。手术过程中如果将肋间臂神经切除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皮肤麻木、上臂内侧和肩胛刺痛的问题,这将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极易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4]。

经过本院的分组治疗,对照组的上肢感觉障碍发生率为20例,所占的百分率为66.67%,观察组的上肢感觉障碍发生率为7例,所占的百分率为23.33%;对照组的疼痛发生率为8例,所占的百分率为26.67%,观察组的疼痛发生率为4例,所占的百分率为13.33%例,两组患者在上肢感觉障碍发生率和疼痛发生率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针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腋窝淋巴结切除手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观察组上肢发生感觉障碍和疼痛的发生率均较之对照组要少,说明通过保留肋间臂神经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减少患者的治疗并发症,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任强.乳腺癌手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3,31:6477-6479.

[2]赵淑霞.乳腺癌手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33:434-435.

[3]尹逊国,温伟,刘革,等.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0,01:77-79.

[4]谭宇彦,周恩相,何东来.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0,01:33-35.

上一篇:丝状角膜炎的临床效果评价 下一篇:浅谈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