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破解“高学历难民”之惑

时间:2022-08-10 10:17:46

终身学习破解“高学历难民”之惑

“一本通书读到老”早就不合时宜

英特尔前总裁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在《偏执狂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一书中曾说;没有人欠你一份工作!

听起来很骇人,但,这是现实!

高学历高失业率持续恶化,考研风潮横扫大学校园的现象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高度焦虑。可是,研究生学历也不等同于就业保证,读研不是逃避现实的庇护所,你得具有“就业力”所要求的实力与心态,才能更从容地面对竞争的洗礼。

在信息爆炸时代,每个年轻人都必须有面对失业的准备,哪怕你是研究生、博士;在信息爆炸时代,“一本通书读到老”早就不合时宜,因此才有了“终身学习”的说法。

知识的爆炸及知识衰退期的缩短促成了终身学习社会的产生。生活或工作所需的智能已不再是获得最后一张文凭之前便可以的,“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己不再是口号,而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如何寻觅适当的学习路径?如何利用各种渠道有效学习?如何确定最适宜的学习方式?如何管理时间,有效学习?凡此种种,都是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技能。

终身学习,才是破解“高学历难民”之惑的答案!

终身学习的四个支柱

终身学习,从何处入手?真正的知识,应通过生活实践而获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习:内在的财富》明确指出:终身教育概念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终身教育将居于未来社会的中心位置。该书指出,要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必须进行四种基本学习,这是终身学习的四个支柱:

学会认知(1earning to know):为因应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剧变所带来的迅速变革,每个人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对问题作深入的了解,并谋求解决。欲具有广博的知识,个人就要终身学习。这是激发个人终身学习的动力,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除了学会职业技能之外,还要具有应付各种情况和共同工作的能力,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合作态度、社交,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革新、勇于冒险的精神等。

这些都是在学校教学中被忽视的一面。如果学生边学边做,能在学习活动中参加一些职业活动,进行实践验证,则学会做事的期望就能达成。

学会共同生活(1earning to live together):由于地球村的形成,人类相互依赖日深,相互了解、和平交流以及和睦相处的需要日益迫切,故此必须学习尊重多元,以理智的、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未来各种可能的风险和挑战。

学会发展(1earning to be):在新世纪,要求人人都要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也要求每个人担负较多的社会责任。因此,要通过学习让每个人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职场进入“无疆域生涯”时代

传统教育比较偏向学习知识,而忽略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这一点,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出现高学历失业潮又有什么奇怪呢?而在终身学习的社会中,四种学习支柱均应同等重视。

终身学习社会的建立,就是给每个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以及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况且,现在是建立个人品牌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要跟上时代变化,唯有不断提升个人能力,让能力就在自己的脑袋里,才能不受到就业市场波动的影响。总之,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增加自己的“可雇用性”。21世纪的职场已进入“无疆域生涯”时代,我们正经历第四波职业生涯革命,因为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与产业快速变迁的时代。没人能够掌握所谓的潮流。最重要的是,没有人能够预知自己拥有的专长几年后是否被计算机取代,或所在的公司,几年后会不会被时代淘汰。

第四波职涯革命的主张是:个人职涯面临的发展阻碍是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信息社会,信息的生产快速,形成知识爆炸。知识爆炸使学习的领域扩增,对个人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未能继续学习、追求新知,很快就对某些事物一无所知。如前所述,信息社会不但知识爆炸,而且信息与知识也快速过时。在专业知识方面,知识的“寿命”不断缩短。估计每隔五年至七年即过时一半,10年将完全更替。如果不时常学习,将无法赶上时代脉动与社会发展。

找到工作后,请问问自己:每天我对着计算机工作了多长时间?4小时?6小时?的确,现今社会对计算机操作或信息科技应用的依赖性,已超越你和我的想象。对企业而言,员工是否懂得与商业相关的IT应用知识,也不再是是非问题,而是一个“must”,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及维持生产力的最重要元素。有学术权威甚至断言:缺少了IT知识,任何企业都将无法运作。

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知识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带给人们压力。所谓好处,就是新知识带来生活的充实,促使个人不断地开发潜能。所谓压力,是指新知识带给个人的挑战,个人必须持续充实或更新,才能免于落伍,不为社会所淘汰。因此,在信息社会中不断充实知识,追求新知识,已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个人生存的条件。这是个人学习的原动力,也是建立终身学习社会的基础。是故,终身学习的目标之一,重在鼓励个人追求新知识。

职涯漫长,学习应紧跟时代巨轮

大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平均都在40年左右,如何在漫长的职涯中随时紧跟时代巨轮,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具备所需的技能,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挑战。为了适应职涯发展所需,用终身学习破解“高学历难民”之惑,每个人在离开学校后都需要面对以下的几种再学习:

一、专业训练:学校是教育机构,一方面考虑学生长远的发展,一方面要为各行各业培育人才,因此学习的内容特别重视基础的知识与技能。然而在职场上,每个机构及企业都有其独特所需的知识、技能,学校所学如果不经过另一个阶段的提炼,将无法适应社会所需。

二、补充训练:跨界整合在职场上是很自然的现象,但在学校的教育中,仍然是以单科的方式培育学生,如机械系、电机系,以致学生到了职场之后,经常发现在某个领域的知识、技能不足,必需再接受补充训练,才能符合工作的需求。

三、更新训练:知识日新月异,知识半衰期日渐缩短,就业市场工作者的知识、技能,如果不更新,将无法与人竞争,甚至遭到淘汰的命运,接受更新训练是历久弥新的一个方法,尤其是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更为快速,更新训练的需要性及频率都显著增加。

四、调岗训练:为了工作的需求或效率的提升,在工作组织内调整工作、职务是很正常的事。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也有所不同,再次的学习,是获得所需智能的不二法门。

五、升迂训练:在职场上能发挥所长是每个人所期盼的,而因工作的努力及成效,获得升迁的机会更是件欣慰的事。但升迁后,所需的智能也将有所不同,人际的技巧,管理的能力,更高层次的专业智能,都必须借助升迁训练获得。

六、转行训练:个人的转行有自愿的,也有被迫的。近年来有许多中途转行者是主动转换行业的,但也有许多的工作者因经济的不景气、所从事的工作已逐渐没落而失业,被迫转业。不管是自愿性或被迫性的转业,为了新工作的需求,再次的学习是无可避免的。

上一篇:“万用理财法则”最无用? 下一篇:“被剩下”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