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精蓄锐”的中国研发力量

时间:2022-09-25 10:09:03

“养精蓄锐”的中国研发力量

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首选中国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从全球制造中心到全球研发中心的转型,具备研发实力才能完成产业升级,才能获得更强大的竞争力。而提升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必从零开始,可以借助“外援”。

中国一直致力于吸引跨国公司的科研投资,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全球第三大科研投资吸引国。国际知名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中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据商务部今年不完全统计,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已超过1200家,62%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首选地。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举足轻重的研发基地。

赛门铁克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翰・汤普森在接受《信息周刊》采访时曾说:“如果你对比一下东欧的发展中国家,你会发现除了国民生产总值(GDP)同样的高增长率以外,中国这样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还培养了大批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这对于西欧和美国来说也难以望其项背。”雄厚的人才资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提供便利。

中国广阔市场正好成为研发产品的“演兵场”,研发中心可以与用户直接接触,这为研发人员提供了实战机会,研发成果能够迅速为用户所用。正如惠普中国实验室高级项目经理沃伦・格雷宁说:“开发人员当然喜欢做大项目。在一个拥有3价百万人口城市的国家,这样的机会多的是。”

技术溢出,带动中国研发能力成长

他人的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不会轻易转让,为了防止“技术溢出”,保持自己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垄断优势,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以独资为主,如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联合利华上海研究中心、微软中国研究院和IBM中国研究中心等。只有少数研发中心是和中国合资,如2003年联想和Intel合资成立的研发中心、2006年成立的摩托罗拉和华为联合研发中心等。

但这些研发中心毕竟离不开中国人才的参与,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聘用的研究人员除少量高级研究人员来自国外,其他绝大部分是在国内招聘的高校毕业生或者引进的留学归国人员。在跨国公司投资的研发中心,来自中国大陆的研发人员平均占95%。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如北京三星通讯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朗讯科技

(中国)有限公司贝尔实验室的研发人员几乎全部来源于中国大陆,平均超过99%。

跨国公司还与国内高校合作建立研发中心。IBM公司从1995年开展大学合作项目以来,已经先后发展了30所大学作为合作伙伴,包括清华、北大、人大、复旦、同济等著名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设立了微软学者奖学金,过去的几年已经有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学校的160名学生获得了奖学金,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正是人才的流动使技术溢出成为可能,带动了中国研发能力的成长。

李开复认为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在中国每雇佣1个人才,就有可能培养10个人才,并正面影响1000+人才,这对中国的贡献不可否认”。中国研发人员可以学习跨国公司的研发过程,可以培养中国很缺乏的研发管理人才。要带好一个研发团队,不仅需要科学家的头脑,也需要商业智慧和组织智慧,研发中心的领导者不仅仅是实验室中的发明家。

中国企业能在学习中后来居上

有人感到忧虑的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会吸纳本地大量科技人才,抑制中国本土企业的研发,导致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增加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跨国公司还用高薪从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挖掘人才和技术,甚至可能导致我国核心技术的逆向溢出。

长远来看,跨国公司对中国人才、技术的争夺,恰恰是对人才资源的保护。这对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些研发中心的技术都是在中国研制出来的,研发成果也应用于中国本土市场,这些技术到一定时候也会转移给中国本土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也都是中国人,这些人才完全可能成为中国本土企业的骨干力量。

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可以在学习中后来居上,而不只是跟随在别人后面。现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即将超越美日,尽管专利转化为产品的比例还不高。但中国人的创新激情已经开始进发。

借助跨国公司为产业升级储备人才

新加坡善于借助跨国公司来提升自己的研发、创新能力,从后进的发展中国家跃升为先进的发达国家。众多跨国公司的进入促进了新加坡产业的国际化。由于新加坡是多种族、多语种的国家,并有开放的移民政策,外来的专业人士很多,企业容易找到适合的人才。

新加坡最初与跨国公司合作培训技术工人、办技术学院,通过技能提升来支持产业提升。要求每个雇主缴纳员工工资的1%,变成人力资源培训的基金。新加坡探索出了培养适应产业升级人才的办学模式,被称为“教学工厂”。

新加坡贸工部长林勋强曾说:“新加坡的经济不能只是在效率和成本上具有优势,也必须在创造力和人才方面具备竞争力。”广东有200多所技工学校、400多所职业院校,却不能满足珠三角制造业升级的需要。而新加坡仅有5所工艺学院和4所理工学院,其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支撑了新加坡三次产业升级。

研发之路要经历模仿和失败

韩国汽车工业比中国起步晚,却走出了自主研发的成功之路,出现了“现代”这样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如果不能开发、设计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最终就不能说该国具有独立的汽车产业,只能算是汽车加工基地。中国汽车产业就处于这个阶段。

当年现代公司与外国企业签订了技术许可协议,并购买了国外设备,聘请了技术顾问,但未能顺利地生产出汽车。现代公司的技术人员经过14个月的反复试错过程,才制造出一个样品。发动机经常破成碎片,以致公司的管理层产生了严重疑问,怀疑公司是否具有研发发动机的能力。经过2888次设计改进,制造了97台发动机样品,才重新树立起信心并制造出发动机。可见自主研发是很可能失败的,是需要冒险精神的。

美国培育出自己的竞争者?

作为那些跨国公司母国的美国,却有另一种担心,

《商业周刊》一篇封面文章就写道:跨国公司在“研发外包”是否已经走得太远?是否会削弱母公司的研发能力,并在发展中国家培育出强有力的竞争者?

从前,发达国家企业往往选择在母国研发产品,然后根据各地市场的情况做一些改动后推向全球,但今天为了在中国市场赢得竞争力,跨国公司改变了原有的模式,纷纷把研发中心搬到了中国。

在研发上所花费的资金,美国一直无人可及。“而今天中国作为全球研发中心崛起的趋势已经不容小觑,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投入正直逼美国。”10月18日在上海世博会举行的美国商会2010年创新论坛上,国际研发管理研究中心总监查韦特斯表示。

美国已经不再是全球汽车研发中心,美国汽车咨询机构CSM国际公司预测,到2013年,全球超过90%的新车研发将在美国之外完成。汽车研发向亚洲转移已成趋势。而中国研发正处于“养精蓄锐”的成长过程中。

上一篇:投资胜败,归于人性根源 下一篇:法自然,学会与天地共存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