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时间:2022-08-10 07:57:23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特别是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完成其教育目标的手段,除加强理论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好坏决定职业教育的成败。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1-0157-02

高职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目标,因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加强经济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新会计准则下,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客观情况及自身特点进行职业判断,会计处理变得更加灵活,会计选择空间更大。企业会计人员面对竞争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不但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将贯穿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因此,高职会计教育不但需要理论教学的创新,更呼唤着实践教学的改革,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1.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培养高职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但会计理论比较抽象,必须通过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模拟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实际操作,把企业的财务部门搬进实验室,大大缩小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同时进一步巩固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边学边用,使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之中,形成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2.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胜任工作岗位,所以从人才培养目标来说,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从多方面、多渠道培养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会计人才。

3.实现知识、能力与技能、职业岗位的对接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是强化实践环节的一种基本的形式。通过会计仿真业务

的操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好的途径是让学生到实际的企业去,让有经验的会计人员带着学生参与粘贴凭证、记账、报税、报表等一整套完整的工作程序,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让学生走出去,到会计实际岗位上锻炼,是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解决会计人才供需矛盾,实现知识、能力与技能、职业岗位对接的有效手段。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脱离

在传统会计实践教学中,学生实习操作是依靠票据、描述性的语言资料进行,实践内容是空洞的,学生学习态度是被动的,并且学生对在会计实践教学操作过程中的感受与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经营管理活动,如记账、反映企业日常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的资金实物流转的感受是不同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只能跟从指导老师的教学案例被动接受实践操作,与现实具体业务的职业情境相脱离,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学生是“为了实践而实践”,不是带着任务去工作,为完成任务而主动获取实践操作技能。会计实践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会计实践教学对会计教学的作用得到普遍认同,各高职院校也都投入大量资源,但实际结果是大多数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却不能马上进入岗位角色。一些用人单位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上岗培训,这无形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出现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2.会计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例小

会计课程专业性较强,且知识抽象,学生学完后往往感觉很模糊,理论基础不扎实。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会计实践教学,大多数学生拿到实习资料后比较茫然,不知从何下手,一时进入不了状态。在总体教学安排上,实践教学课时要比理论课时少,学生不能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性到感性、由知识到技能、由能力到职业岗位的转变,始终处于迷茫状态,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3.实验教材陈旧

由于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会计准则和制度经常修订,涉及会计核算方面也有很大的变动,而实验教材还停留在过去的核算内容,即使出版的新实验教材,也往往是新旧知识混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迷惑。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但由于缺乏一种仿真的模拟环境,一旦离开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学生面对大量的凭证、账簿和报表无从下手,缺乏独立思考,难于创新,造成实习是理论知识的翻版的局面,冲淡了实验的应用性。

4.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教师讲授偏多,仍以准则加解释为主,学生始终陷于对会计处理的具体描述之中。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就是集中实训,采用“独立式”或“分工式”两种,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先说明实训的步骤和要求,然后布置一定的实训任务,让学生去完成。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会存在学生“浑水摸鱼”的现象,不能达到每个学生独立、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达不到教学效果。

5.缺乏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主要以“双证”教师(职称证加会计师证)居多,由于这些教师多数没有一线工作经验,虽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但还是脱离不了书本,上课仍然是“以理论讲理论”,教师本身的职业岗位实践能力不高,满足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实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

1.完善会计职业能力体系

在会计教育课程设计中,要遵循理论“够用”、加强技能训练和多专多能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改革中,要大胆地删除一些与专业发展相关程度相对较低的课程,增加一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性课程。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如单证模拟、会计综合模拟(手工及软件应用)、会计职业判断案例、会计分岗位模拟、毕业实习等,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2.选择和编写适用的实验教材

目前实验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滞后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更新,新的教材也夹杂着很多旧知识,所以要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创设以企业具体业务流程和任务情境为中心的实验教材,或选用企业真实的材料,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体会会计核算的流程。指导教师在编写会计实验教材时,要向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工作人员请教,编写出包含会计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学生实践操作过程、教师指导过程、会计具体业务流程和任务情境过程四个方面内容的适用的教材。

3.大力推行“双师”、“双证”制度

一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双师型”建设。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会计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科研、咨询服务和技术开发等方式带动会计教师参与会计实践和开发工作,提高教师的会计实践能力;要“引进来”,聘请社会上有经验的会计人员来讲座或者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专职会计教师的指导;根据需要,选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培训或顶岗锻炼。二是要加强学生的“双证书”教育。将职业资格证书引入会计日常教学,推行“双证书”教育,让学生在深入理解会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参加会计执业资格考试,巩固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要摒弃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实物、模型、图表、音像、投影等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媒体,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增强其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高职业判断力。建立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过程应侧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应从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帮助解答问题。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既动手又动脑,真正实现会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方法选择上,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实务演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开创实践教学新思路

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绝大部分都是验证性训练,基本上把需要职业能力的要素都作为已知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实践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作用不大。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让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从课内到课外的渐进式全程实践的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第一,校企结合,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可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使学生真正投入到企业实际的会计环境中去,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职业判断无处不在,并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职业能力。第二,产学研结合,提倡师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达到升华,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第三,社会实践,号召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小企业打工,可以从收银员或出纳员开始,在接受企业的具体业务挑战的过程中提高职业能力。第四,让学生参加会计实习公司组织的会计实习培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祖国峰.新准则下高职会计教育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梁丽华.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宋俊杰.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4).

[4]夏敬东.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7(1).

上一篇:知识员工职业生涯忧郁及其应对研究 下一篇:加入WTO以来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