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乐以治心”

时间:2022-08-10 07:30:00

摘要:“乐”是由于人的内心受到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激动的情感所发出的声音。这是一种“存在决定意识”的朴素的唯物主义音乐美学思想。这就决定音乐具有表达情感的美学特征。其次,音乐具有表达情感的美学功能,所以,“乐”才具有“乐者乐也”,“乐者动于内”的美育作用,即音乐在给予人们审美享乐的同时,情操与心灵受到了“乐”的陶冶与净化。

关键词:美学思想;审美功能;审美享乐;陶冶;净化;情感;心灵

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

成书于我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475―221年)《乐记》,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古典美学文献。它完全可以同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艺术美学著作―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乐记》中的“乐”,不单是音乐,它是音乐、诗歌、舞蹈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但是书中所阐述的侧重点还是“音”即音乐。

《乐记》的美学思想十分丰富,尤其是美育思想相当深刻。这部宝贵的美学遗产,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的“乐”能“入人深,化人速”说,西汉经学家刘向的“志通金石”说,东汉哲学家王充的文论“劝善惩恶”说,南朝画家谢赫的画论“莫不明劝戒”说,唐代画论家张彦远的艺术具有“鉴戒贤愚,怡悦情性”的美育功能等理论,大都溯源于《乐记》。

《乐记》一开头就阐述道: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音乐的产生,是由于人的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发出的声音,互相和应产生了富有规律的音乐,又经过演奏,加上了舞蹈,便形成了“乐”。

以上这段文字阐述了“乐”的形成过程,也说明了音乐的根源。人们由于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了心里和情感的种种反映,经过创造便形成了“乐”。客观的外物刺激了主观的心是“乐”的根源。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中反复强调“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理论,实际上强调了音乐之为音乐所独有的美学特征――见长于抒情。音乐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速度的快慢,力度的轻重,音色的变化等所独有的音乐语言,对于表达复杂细腻而多变的情感,那么直接,那么迅速,那么强烈,那么淋漓尽致,是任何艺术所不及的。《乐本篇》中记载:

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口单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哀情则发出焦急短促的声音,乐情则发出畅快和缓的声音,喜情则发出开朗明快的声音,怒情则发出粗犷严厉的声音,敬情则发出庄重正直的声音,爱情则发出柔和缠绵的声音:这六种声音不是人的主观心灵的产物,而是人的内心受到客观事物的刺激而发出的。故之,音乐是最善于表达人们喜怒哀乐之情的听觉艺术。在《乐情篇》中明确地提出了音乐的这一美学特征: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

音乐既然具有表达情感的审美功能,那么,它就有打动人的情,感化人的心的美育力量。《乐化篇》开宗明义地提出: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

礼与乐时时刻刻不能离开人们,就是要以“乐”达到“治心”的目的,即要通过“乐”感化人的心灵。“致乐以治心”的美育思想贯穿全篇,是《乐化篇》的核心内容。篇中提出: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

乐是使人们快乐的,是人们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所离不开的。乐必定由声音发展而来的,乐的声音及变化才能把人们的情感表达出来,所以人们不能没有“乐”,紧凑而宏大的声音和富于变化的节奏都能感化人心向善而已。这段文字,阐明了“乐”具有娱乐和感化心灵的两个美育功能。

作为音乐艺术,我们不能否认,它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刺激人们的听觉神经,具有享乐作用,但人们在对“乐”的品味与享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乐”的美感教育,情感受到了熏陶,心灵得到了净化。战国思想家荀子论述到: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注:参见荀子《乐论》,引自《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1980年版,第54页。]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的西方,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对此论述得十分深刻:“音乐教育比起其它教育都重要得多,头一层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注:参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7页。]

音乐就有如此巨大的感化力。音乐不在于让人们乐,而在于让人们在乐中,通过“动于内”的美感力量感化人,达到“治心”。《乐化篇》中深刻地指出: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

“乐”是通过音响刺激人们的听觉,进而“动于内”影响其内心世界。所以,春秋时期的圣人和诸国国王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这在《乐施篇》中有记载: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文中的“圣人”指的是孔子,他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他把“乐”列为他教学中的重要科目。他曾欣赏过《韶》乐,深有感受地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注:参见施昌东《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页。]可见,“乐”的美感力量之大,所以,孔子把“乐”――艺术教育提到与治理国家的“礼”同等重要的地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参见施昌东《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页。]他说:“歌乐者仁之和也。”[注:参见施昌东《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页。]孔子认为,“乐”具有兴邦治国的教育意义在于教化人们养成仁德修养。孔子的美育思想对《乐记》的成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乐”是圣人所喜爱的;因为“乐”能感化人的心灵深处,形成美好的品德,转移社会风气,改变不良习惯,所以,国家设立专门艺术机构,对臣民施以“乐”教。

在《乐象篇》里,特别提倡“和乐”,非常反对“淫乐”,并论述了“和乐”与“淫乐”形成的原因。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和乐”与“淫乐”各有什么特征呢?其影响人的作用怎么样呢?在《乐言篇》中明确地指出:

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

浑厚、圆润、和顺的音乐兴起,百姓就相爱团结;淫邪、散乱、疾响的音乐兴起,百姓就起来。在《乐本篇》中称前者为“治世之音”,称后者为“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当然,在古代社会,阶级分明,其“和乐”和“淫乐”是有阶级内容与标准的,不同的社会制度,其“和乐”与“淫乐”是有严格区别的。

今天,在艺术腾飞的21世纪,这部传世的美学遗产――《乐记》,可资借鉴,吸取精华。让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艺术百花园里,绽放出“寓教于乐”的音乐艺术之花竞相开放,欣欣向荣,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同时,陶冶与净化人们的情操和心灵。

上一篇:古典与现代的交响 下一篇:本体与回望:原始艺术与儿童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