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专题

时间:2022-08-10 06:32:43

“城市化”专题

一、核心考点(如表1)

二、知能构建

1.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作用(如图1)

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2.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各阶段特点如表2所示。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如表3)。

4.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差异(如表4)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图2)

6.城市中心“岛屿”效应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城市气候的特征可归纳为城市“岛屿”效应(如表5)。

三、图表剖析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要素的发展变化表达城市化过程的图示,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如图3)。

1.读图名,定主题

根据图名确定图表反映的主题,利用图例从图中的坐标、线条、数据中提取图表表达的信息。如图3中甲图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曲线图,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表示城市化水平;乙图为某城市人口密度变化图,表示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中心与郊区人口密度的大小;丙图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图例中主要包括城区范围、交通运输点线等要素的发展变化。

2.抓要素,看变化

(1)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如甲图,1980年前,中国工业化发展缓慢,故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1980年以后,改革开放工业化进程大为加快,城市化水平也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2)某城市不同时期地理要素变化曲线图多以距市中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人口密度、地租、面积等要素作为纵坐标,用多条曲线反映该要素在不同r期的发展变化。如乙图的判读要看清坐标含义、明确图示表达的要素,根据图示信息归纳某一要素在某城市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

(3)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如丙图的判读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等方面找出其发展特点。

3.妙迁移,巧推理

从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出发对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进行整体判断与推理论证,即根据图中城市化要素的发展变化判断某地城市化所处的阶段及其特征。如甲图反映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但城市化速度加快。从乙图可看出,在城市发展初期,人口密度由市中心向外迅速减小;随着城市发展,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在距市中心6~9km附近的住宅区人口密度最大;按照城市化发展进程,图中四条曲线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④③②①。丙图表达了某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A初期阶段、B加速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C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城市带)。

四、技巧点拨

高考对城市化的考查多以统计图、示意图、城市空间结构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差异比较,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不利影响的解决措施等。对这些问题的解答策略如下。

1.描述城市化特点,判断城市化阶段

(1)描述城市化的特点,要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一般包括城市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城市用地规模、城市数量及等级(规模)的变化以及是否形成城市带(群)等,依据信息判断城市化水平及相关特征。

(2)根据城市化水平及相关特征,可判断某地城市化所处阶段。如甲图中英国、美国2000年以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图中曲线④③②①反映出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小,郊区人口密度逐渐扩大,由此可判断该城市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2.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比较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要根据试题提供的图表材料进行归纳概括,一般要从城市化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高低、发展速度和目前的突出特点或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回答。

3.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据图4推测北京土地覆盖结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978-2010年北京城市内部土地覆盖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不透水层比重迅速上升,其它用地比重迅速下降,植被比重明显下降。由此推断:北京热岛效应强度增大;内涝概率上升;水资源短缺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调节功能减弱,环境质量下降。

4.探讨“大城市病”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表现:要从城市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两方面概括:城市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城市社会问题主要有交通拥堵、居住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严重等。

(2)产生原因:要从大城市的规模、职能和规划建设等角度分析,如城市规模过大;城市功能和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等。

(3)应对措施:要对症下药,针对“大城市病”的产生原因及表现找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如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人口和职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等。

(4)建设城市新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散城市职能,控制城市规模;减轻城市用地紧张和交通压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等。

五、典题精练

(2016年海南卷)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图5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在1.00附近职住最为平衡。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和1.00~1.15,即四环与五环之间。故选C。 第2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高,形成典型商业区。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市中心人口开始向外迁移,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故选B。 第3题,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交通拥挤等问题。所以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故选A。

上一篇:问计土壤安全 下一篇:送礼是门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