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花绒寄甲研究进展

时间:2022-08-10 04:58:32

我国花绒寄甲研究进展

摘要我国学者对于花绒寄甲的生物学特性和利用花绒寄甲防治天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文对这些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探讨,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花绒寄甲;生物学特性;防治天牛

中图分类号 S763.3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209-02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又名花绒坚甲、花绒穴甲、缢翅寄甲、木蜂寄甲等,属鞘翅目寄甲科(Bothrideridae)昆虫。2004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杨忠岐教授将其中文名称改为花绒寄甲[1-3]。花绒寄甲在我国分布于陕西、宁夏、山西、北京、天津、吉林、辽宁、广东、江苏、安徽、河北、河南、山东、浙江、四川和贵州等地区,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的九州与本州[4-5]。花绒寄甲的寄主主要是天牛类昆虫,对一些天牛类林木蛀干害虫具有一定的生物防治效果,我国学者对花绒寄甲的生物学特性和利用花绒寄甲防治天牛类蛀干害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研究进展

1.1花绒寄甲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前,有关专家和学者对花绒寄甲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花绒寄甲的形态特征、寿命、耐温性、耐饥耐渴能力、发育温度、活动情况、繁殖情况以及雌雄性成虫鉴别方法等。研究表明,花绒寄甲成虫寿命可达6年以上[1],其卵发育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6.09±9.58)d·℃和(12.80±0.33) ℃,幼虫期和茧蛹期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9.00±8.29)d·℃、(11.70±0.58) ℃和(265.24±9.00)d·℃、(13.90±0.99) ℃,且花绒寄甲饲养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22 ℃[6]。花绒寄甲野生种群的过冷却点平均为-23.9 ℃,最低为-27.3 ℃,室内饲养种群平均过冷却点为-15.9 ℃,最低为-23.8 ℃[7]。花绒寄甲成虫具有较强的耐高温性,在(35.0±0.5) ℃的条件下,最长可存活至第39天。另外,成虫的耐饥、耐渴能力也较强,当成虫在25 ℃、相对湿度为60%的条件下,最长可存活至第106天[4]。为了能有效地利用花绒寄甲,唐桦等总结出了雌雄性成虫的无损伤鉴别方法[8]。

李孟楼等研究表明,花绒寄甲1龄幼虫在室内可存活1-8 d,平均2.26 d,爬行速度为6.5-100.0 cm/h,平均25.23 cm/h[9]。雷琼等研究表明,花绒寄甲3年内可连续发生6代及21对姊妹代,世代重叠。成虫10月上旬开始在虫道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越冬成虫1年产卵2次,卵期平均12.7 d,幼虫期平均8.4 d,茧蛹期平均25.6 d[10]。魏建荣等研究表明,花绒寄甲成虫多在黄昏至第2天上午活动,其活动节律可被连续的黑暗处理所打破,交尾形式呈“—”字形,有较弱的趋弱红光性,同时研究发现成虫的活动和飞翔能力较强[11]。姜嫄等通过利用大养虫盒1块诱导木段、大养虫盒2块诱导木段、大养虫盒3块诱导木段和小养虫盒1块诱导木段的4种不同处理方式繁育花绒寄甲卵,试验表明以大养虫盒1块诱导木段的平均产卵数量比较集中,每个卵块60粒的频率最大,该处理方式有利于人工大量饲养花绒寄甲并适于制作野外释放的卵卡[12]。熊琳娜等研究表明,利用黄粉甲(Tenebriomolitor)幼虫、蛹和成虫均能繁育出花绒寄甲成虫,是较好的替代寄主,用黄粉甲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存活情况良好,且能正常产卵[13]。

1.2利用花绒寄甲防治天牛研究

花绒寄甲的寄主主要是天牛类昆虫,另外还寄生鞘翅目的六星吉丁(Chrysobothris succedanea Saunders)、十斑吉丁(Melanophila decastigma Fabricus)和膜翅目的黄胸木蜂(Xyl-ocopa appendiculata Smith)等[14]。目前,对花绒寄甲防治天牛类昆虫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可以有效地防治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云斑天牛(Botocera horsfieldi)等林木蛀干类害虫。

曹露凡利用花绒寄甲成虫防治松墨天牛结果表明,林间花绒寄甲成虫与松褐天牛幼虫比例为15∶1时,校正虫口衰退率最大,为53.45%[15]。崔永三等通过联合释放花绒寄甲和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防治松墨天牛,试验表明联合释放可以有效提高防治效果[16]。秦瑞豪等研究表明,花绒寄甲防治松墨天牛的最佳释放时间为,在3月初每个松墨天牛蛀孔通过随机释放花绒寄甲成虫1头,在5月初每个松墨天牛蛀孔释放花绒寄甲卵40粒。在该条件下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的寄生率达87.17%[17]。范军祥等通过在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控制松墨天牛,试验表明释放花绒寄甲成虫1 115头,寄生率为9.21%-60.00%[18]。王健等在松墨天牛幼虫上接种花绒寄甲幼虫,试验表明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接种寄生率达92%[19]。孙家礼等通过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栗山天牛的试验表明,释放当年花绒寄甲寄生率平均达到20%以上,花绒寄甲种群数量增加了13倍[20]。魏建荣等研究结果表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能有效防治栗山天牛[21]。唐艳龙的试验研究表明,花绒寄甲对栗山天牛老龄幼虫的寄生率最高接近80%,在野外可达到30%。成虫羽化前一年的下半年和当年的上半年是应用花绒寄甲防治栗山天牛的最佳时期[22]。

王素英等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利用花绒寄甲防治光肩星天牛,试验表明花绒寄甲成虫具有一定的控虫能力,但只能释放在城区挡风、阳光充足的杨、柳、榆树上或楼前的阳面,当年的防治效果是69.13%,到第2年7月初的防治效果是77.85%[23]。魏建荣等利用花绒寄甲防治光肩星天牛,表明花绒寄甲对光肩星天牛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和应用前景[24]。李孟楼等研究表明,室内及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后,其初孵幼虫均能找到光肩星天牛幼虫并进行寄生,在适宜的条件下,按照每头光肩星天牛幼虫释放15-25粒花绒寄甲卵时其寄生率可达90%[9]。

王晓红利用花绒寄甲防治锈色粒肩天牛,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最好寄生率分别能够达到60.00%和86.11%,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30 d后相对防效分别达到38.63%和46.50%,释放60 d后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了52.67%和60.72%,且花绒寄甲对锈色粒肩天牛的控制作用有持续性[25]。卢希平等的试验表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块均对锈色粒肩天牛均有良好的控制效果[26]。李建庆、杨忠岐等先后利用花绒寄甲防治云斑天牛,试验表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对云斑天牛均有良好的控制作用[27-28]。

2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花绒寄甲作为一些天牛类林木蛀干害虫的天敌昆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以及广阔的研究、应用前景。利用花绒寄甲防治天牛类蛀干害虫,相比化学防治具有很多的优点。其可以有效地减少化学药品的投入和使用,降低化学药品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程度,起到环保可持续控制的作用。目前,我国关于花绒寄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逐渐将花绒寄甲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这些都是相关工作者努力取得的可喜成就,但还有一些相关技术及研究还需进一步完善和不断探索。

上一篇:家庭芦荟盆栽技术 下一篇:文成县园林绿化乡土树种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