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卉饮食文化与现代餐饮创意

时间:2022-10-26 03:19:37

中国花卉饮食文化与现代餐饮创意

中国花卉饮食文化的特征

花卉饮食历史悠久,内涵深厚。食花的历史和人类历史同步,在中国历史上,花卉饮食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上古商代的大臣伊尹向商汤陈述的优质食物原料,其中“菜之美者”有“寿木之华”“具区之菁”,指的是寿木的花朵和太湖的韭花,可见当时人们的蔬食观念包含了植物的花的部分。这大概是中国人食花的最早记录。春秋时期屈原饮露餐花,《离骚》中记录“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蕙肴蒸兮兰藉, 奠桂酒兮椒浆”。可见,当时菊、蕙、兰、桂等多种花卉均已被食用。两汉时期,又出现了酒、兰花酒、芍药酱等,汉代鲜花还被直接食用。这一时期花卉主要用于酿酒、供品制作或是生食,是祭祀神灵、僻邪驱魔的珍贵之物,花卉饮食多在宫廷贵胄中出现。魏晋时期,受道家本草学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花卉的养生保健作用,开始服食花卉以延年益寿。唐宋两朝,伴随着日益炽盛的崇花之风、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品位的提升,食用花卉的种类、花卉馔肴的种类和用途都日渐多样化。唐代著名的食疗典籍《食疗本草》中所列的百余种植物类食品中,大部分为花卉。唐代宫廷中的花酒与花馔,比如捣莲花花瓣制作碧芳酒;武则天发明的百花糕。花卉食品成为贵族文士的日常餐桌中的常客。上行下效,民间也受此风的感染,开始制作食用花卉粥品和菜肴。宋代在宗教素食文化影响下,花卉菜肴品类迅速增多,更出现了可称为是花疗制品的“花汤”。 元明清三代是花卉饮食文化的成熟期,继承传统有所创新,花卉饮食体系逐渐完善,食用方法进一步突破和创新,比如花茶,花作为糕点馅心等。

从中国花卉饮食历史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中国花卉饮食中蕴含的农时节令文化、季节养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内涵,更蕴藏着中国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思想 。

花卉饮食品种丰富,技艺精巧。据统计,我国食用的花卉已达100多种,花卉饮食更是品种繁多,形成了世界饮食文明中最为独特完整的花卉饮食体系。笔者根据古今各类花卉食谱进行的简要统计,常用的可食花卉主要包括蔷薇科、菊科、木樨科、百合科、锦葵科在内的22个科,60余种,原料品种非常丰富。在丰富的原料之上,再配以古往今来人们对于花卉的创造性运用,形成了中华花卉饮食体系,主要包括花卉饮品、花卉食品,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色花宴。花卉饮品是指以食用花卉为生产原料能够满足人体机能正常需要,可以直接饮用,或以溶解、稀释的方式饮用的食品。主要品种有花汁饮料、花酒、花茶。花卉菜品:是指以食用花卉为主料或辅料,采用煎、炸、炒、煮、渍、腌、拌、蒸、熏等多种烹制方法,制作而成的各类菜肴、饭、粥、羹、汤、糕点小吃、酱露调味品等。主要品种有花卉菜肴、花卉点心、花卉馅料、花卉粥品、花汤等。特色花宴:是指以某种食用花卉为中心内容,其菜品、环境、服务以及各项活动都为这一中心服务的以饮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聚会。这是一种融饮食品、环境、情境与心境为一体的综合花卉饮食形式,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洛阳梨花宴、广东小榄宴、四川成都的海棠宴等。

中华饮食文化辉煌灿烂,花卉饮食的制作更是工艺精巧,意蕴深邃。花卉既可做主料,亦可作配料、调料,还可作为点缀使用,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以最常用的而言,就可以通过厨师的精妙技艺制作成酥、 蟹、鱼干、鱼球、鱼片粥、露、糕、豆腐、肉卷、饼、里脊等数十种佳肴美馔。其中酥是以为主料,挂糊上浆炸制而成;蟹中作为配料出现,呈现与蟹的时令特征;鱼干中是将鱼干浸泡入汁中,取其味,这里又成为了调味料。 而秋季餐厅中的菜肴装盘时总会斜插芸菊一朵作为点缀。

许多花卉菜肴的制作工艺精巧,真可谓匠心独运。顷刻间,普通的花卉食材立即展现出美妙的艺术境界,显示出一种高超的饮食智慧。如著名的“梅花汤饼”:“初浸白梅。檀香水和面做馄炖皮,每一迭用五出铁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上二百余花。”说的是用浸梅花和檀香的水和面,擀皮,用铁凿将皮压成梅花状,煮熟之后盛于鸡汤中食用。此菜之中,既有梅花的清香,又有鸡汤的鲜美,更有片片冰清玉洁的“梅花”赏心悦目,叫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匠心独运。再就是“雪霞羹”:“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瀹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加胡椒、萱亦可也。”入肴的芙蓉花取用鲜红色, 去掉心蒂焯水后和嫩白的豆腐烧煮成羹。羹中红白分明, 宛若皑皑白雪映衬下的漫天红霞, 色味俱佳。

现代花卉餐饮创意的思路与方法

近三十年来,中国人的饮食观念经历了从“吃饱就行, 崇尚大鱼大肉”到“吃得营养,讲究平衡膳食”再到“吃得健康,倡导食疗养生”的演变。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更注重于健康自然,更注重菜肴对人体自身的滋养功能,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也必然带动餐饮消费文化的转变。花卉美食取材天然、无公害、个性突出,成菜造型逼真、营养均衡,具有高纤维、低脂肪的特点,富含氨基酸和人体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符合当代人追求生态、环保、营养、健康的饮食诉求。因此,以食用花卉为核心,进行美食创意开发与餐饮业态创新势在必行。

花卉美食创意。第一,深入挖掘传统花卉饮食文化精华,再现经典花卉菜品。如宋代的《山家清供》是一部重要的食谱专书,里面首次集中记载了十余种以花为主料或配料的饮食及其制作方法,对后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而现代的厨师们将其中记载的菜品经过整理和挖掘,再根据现代营养学理论取其糟粕,取其精华,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口味和食物营养观念的花卉菜品。“百花争宴”由西溪湿地烟水渔庄厨房精心研制两个月而成,选用40多种可食用鲜花通过烹、炒、炖、拌、蒸等烹饪方法,结合养生理念精心设计出8道冷菜、12道热菜和2道点心。其中,“春花秋月”以杭白菊、香橙、滑嫩蟹肉入菜,具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之效,“出水芙蓉”以百合花螺肉片翻炒而成,具有润肺、清火、安神之效,富贵牡丹鱼以新鲜鳜鱼切片摆成牡丹花形,配以虫草花汁,具有补气血、养脾胃之效,此外还有玫瑰水晶虾可清热消火,美容养颜,兰梅山药桂花香可固肾益精、生津止渴,金银花牛筋冻可防暑抗温、清热解渴……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百花美食,让市民在品尝时,既感受了传统饮食文化,又对健康养生的饮食理念增加了解。

第二,采用多种艺术手段,提升花卉菜品文化感染力和附加值。将插花、传书法、绘画、盆景等多种艺术手段融入到花卉菜品的创意设计中,使菜品真正成为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提升文化附加值。如“百合吐蕊”,这是一道以攀枝花花蕊为主料的花卉菜肴,摆放在食客眼前,都会被认为这是一件精美的插花作品,而不会想到这是一道菜品。真正可食用的部分摆放在百合花中的攀枝花花蕊,这道花馔以花为食。以花为器,浑然一体。

第三,移花接木,创造性地组合运用传统烹饪技法;运用充分借鉴与融合外餐的原辅料、烹饪技艺与方法,创意现代时尚花卉菜品。将中国凉菜类、卤菜类等制作方法与花卉食材进行混搭,创意出新式花卉点心。如桂花糕的创新:桂花糕是中国传统的花卉点心,主料为米粉、桂花、豆沙、桃仁等,历史非常悠久。而一款“天山雪莲桂花糕”是采用中国传统水晶类菜肴的制作方式,将雪莲花加到水中煮成汤水,滤去料渣,再加入鱼胶粉、白糖煮融,自然冷却后加入蜂蜜、桂花拌匀,倒入模具中冷藏即可。与传统制作的桂花糕相比,创意桂花糕晶莹剔透、色彩明亮、口感细腻软滑,清甜滋润。同时,也可进行国外烹饪制作技艺的借鉴与融合。如日本刺身变鲜花拼盘:将鹅肝用保鲜膜包裹,然后放到蒸笼中蒸45分钟,然后放到卤水中浸2小时,黑松露和杏鲍菇分别用汤烩制;云耳和其他鲜花放到热水中焯水,将部分原料切片,然后将所有原料摆放到冰盘上。这款菜品是以花卉、菌类、鹅肝为原料,采用日本刺身的烹饪料理方式,而不同于日本刺身中鲜花只是作为摆盘装饰,鲜花拼盘中的所有花卉都是作为主料食用的。

花卉餐饮业态创新方法。花卉在国外餐饮行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德国等地都有花卉主题餐厅。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饮食观念从单纯的吃饱吃好,到吃健康、吃营养、吃文化,花卉饮食集自然、健康、养生、美感、文化与一身,因此,一种全新的主题餐饮形式――花卉主题餐厅应运而生。近年来,在重庆、南京、北京、成都、广州等餐饮文化发达的城市相继出现了以经营花卉菜品、传播花卉文化为主的餐厅。如重庆知名餐饮企业――“花卉大餐”。该餐厅无论从内外环境设计、特色菜点还是餐饮服务都充分体现了“花中世界,自然天成”的主题。该餐厅开设在大厦18楼楼顶,远看是一个大型的阳光花房;内部是园林式的设计,大厅内绿树环绕,鲜花怒放,用各类植物分隔独立空间。餐厅经营者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传统,结合四季养生理论,创意设计出餐厅的核心产品――四季花卉大餐,有“春季花芽养生大餐” “夏季花叶菌保健大餐”“ 秋季花瓜果美容大餐”“ 冬季花根菌滋补大餐”,是结合花卉文化与季节饮食养生文化的精彩花卉宴席创意。餐厅服务员都称为“花仙子”,服装颜色以季节划分;餐厅厨房在大堂之中,为全开放式互动厨房,实现了厨师与食客的无障碍交流与沟通。

食用花卉在可食的同时也不乏观赏性,因此可建立食用花卉的生态花卉休闲农庄,在农庄内为消费者提供花卉观赏、花卉食用、花卉芳香理疗、花卉茶饮休闲等活动,将人们引入花的国度,全方位体验花卉文化与消费。这样的休闲农庄充分实现了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休闲方式。

花卉饮食是我国饮食文明宝库中的一件瑰宝,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对健康、养生的重视,花卉饮食将重回寻常百姓家!同时,以休闲美食餐饮、美食旅游为主的食用花卉产业创新发展,也符合党的十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总体设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花卉美食产业必将大有可为,大放异彩!

基金项目:四川省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国民休闲背景下四川美食旅游产品开发创新研究”(SC13LY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冉杰(1982―),男,四川南充人,四川旅游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旅游标准化、服务管理研究。刘军丽( 1978―),女,四川内江人,四川旅游学院川菜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餐饮管理与饮食文化研究。

上一篇:一种新型的模式复用器 下一篇:基于槽缝结构的太赫兹波超聚焦增强透射结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