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民自治困局及解决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10 08:48:40

我国村民自治困局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 要] 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实践形式,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实现村民民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实现全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我国村民自治建设出现了重大困局,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不顺、村党委与村委会关系不和谐、村民公共参与不足、农村社会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人口流动性加剧、村社精英与村民间矛盾萌发等制约性因素凸显,阻碍了村民自治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困局产生的缘由,探究解决困局的对策,从而更好的促进村民自治这一基层民主制度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基层民主 困局 对策

[中图分类号] D6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04-01

村民自治作为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创造,在提高民众的民利,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各方面矛盾比较集中的社会转型时期,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和谐因素,突出表现在村民自治建设中遇到的重大困局。

一、村民自治的内涵

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村居民通过自治组织,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形式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行使其自治权利,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一项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村民自治是一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是一种基层民主管理模式,其实质就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农村的具体实践。村民自治最本质的特点是直接民主,其主要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形式来实行。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关键环节,民主管理作为村民自治的重点,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重要保障。

二、现阶段我国村民自治困局的制约性因素

1.乡镇政府与村委会职权不清

“乡政村治”使得在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乡镇政府与行使村民自治权的村民委员会两种权力载体。虽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二者之间关系不清,矛盾不断。主要表现在:乡镇政府过度干预村委会,侵害了村民的自治权;村委会过度迎合乡镇政府,出现了附属行政化倾向。

2.村党委与村委会关系不和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建立了村民委员会,打破了农村社会固有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了村党委会和村民委员会并存的二元化权力格局,由此产生了两委关系不和谐问题。主要表现在:村党组织严重越权,使村民自治失去本质内涵;村民委员会过度自治,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难以发挥;两委间权力相互掣肘等严重危害村民自治权力。

3.村民自治主体的公众参与不足

村民自治是指广大村民主动参与村内公共事务,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的一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民的公众参与在村民自治的实行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但现阶段基层村民的公众参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村民公众参与的主体意识薄弱;村民公众参与的程度较低;村民非制度化参与行为有所上升;流动人口使得参与主体流失等。

4.农村社会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村社会组织化是指包括村民自治组织在内的管理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其他互助组织的培育与建构。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村社会缺少各种现代组织;农村组织缺少必要的发展空间。

5.农村人口流动性加剧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的进程务工,这就造成了权力主体的流失与间断,村民难以形成对村民自治两委的有效监管机制。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监管缺失给了权力腐败的真空。

6.乡村精英与村民矛盾加剧

基层民主建设下的民众参与不足、监管缺失、法治不健全、机制僵化,从而形成了一批长期垄断基层权力的“特权”阶层,加上本地富商、有名望的乡绅等共同构成了新的乡村“精英”阶层。利益的分化造成了乡村精英阶层与村民的矛盾加剧。近年来很多的地方性群众突发事件的发生,都能看到乡村矛盾激化的背景。

三、村民自治困局的解决对策

村民自治作为基层民主在农村的重要实践形式,它实施的好坏将关系到我国亿万村民的切身利益,将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团结,也将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成败。

1.完善乡村政治架构,实现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协调

完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职权范围。修改和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全国性法律规范,明确二者权力的行使范围。要加强地方性法规建设。乡镇政府严格依法行政,确保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协调。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要遵守程序性的规范要求,依法行政。同时努力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促进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协调。

2.建立分权合作的制度化体制,形成良性互动的权力关系

首先、实现分工与合理融合,促进两委关系的和谐。村党组织主要负责政务,村民自治组织参与政务的处理;村民自治组织主要负责村务,村党组织在处理村务中发挥引导作用。其次、提高两委成员的政治素质,建立新型的政治文化。加强两委成员的教育与培训,完善村民自治的监督机制,督促两委成员正确地行使职责;同时加强公民权力主体意识教育,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和政治参与能力,增强其政治责任感,形成新型的政治文化,从而促进两委关系的和谐与良性互动。

3.完善村民的公众参与,促进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

首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村民均衡参与公共事务夯实物质基础。其次、增强村民的主体意识,提高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再次、健全公共参与制度,为村民的公共参与提供制度保障。科学、完善的政治制度、良性的村民公共参与环境机制,同时强化村民的法治观念,才能保证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

4.培育农村社会自治组织,巩固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

首先、培育新型农民,形成组织化的行为习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新事物的接受水平,大力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和民主意识。其次、转变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监督规范、规划维稳等职能,拓宽农村组织化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快相应的立法建设,弥补农村组织化发展的制度障碍。最后,贯彻落实农村组织化发展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壮大,形成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5.成立流动人口政治参与和村民矛盾全体审议决策机制

成立流动人口定期审议参与机制,这可以很好的弥补权利主体缺位的不足,亦可以探索出新型的基层民主参与模式,同时针对村民利益决策实行村民全体审议决策机制,杜绝权利主体被代表和权力监督真空,两种机制协调运作能更好解决矛盾,促进村民自治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 增量民主与善治[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 何增科. 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3] 高黎. 村民自治关键:农民组织化[J]. 江苏农村经济, 2005(9).

[4] 徐秀丽. 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发展旅游产业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下一篇:林州市茶店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