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工伤保险缘何遭遇尴尬

时间:2022-08-10 04:57:25

农民工工伤保险缘何遭遇尴尬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期逐步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其中涉及工伤保险。2002年9月上海市最先推出了《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其中包含有对农民工工伤保险的相关规定。2004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

虽然工伤保险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保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政府对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国内某些城市已经开始考虑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深圳最早有这些想法并付诸实践。然而,实践的结果却令人尴尬,退保现象大量出现,其原因恐怕要追溯到中国传统的“属地管理原则”,即农民工在哪里投保,就只能在哪里享受保险待遇。而农民工流动性较强,当投了保的农民工离开投保城市到其他城市务工时,由于不能继续享受保险待遇,只能纷纷退保。有关部门开展的一次“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险工作的问卷调查”显示,来京建筑企业108家,其用人峰谷期实有人数为490306人和260467人。2005年在北京参加“工伤、基本医疗”两险的人数为106749人,占用人高峰期人数的21.78%。调查显示:

――认为这项工作推行“很好、很顺利”的占10.2%,认为“不顺利,有实际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的占89.8%;

――对工伤保险办法“满意”的企业占10.2%,“比较满意”的占37%,“不满意”的占52.3%;

――对基本医疗保险办法“满意”的企业占7.5%,“比较满意”的占22.4%,“不满意”的占70.1%。

笔者认为,农民工工伤保险遭遇如此尴尬,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参保成本太高。建筑企业普遍感觉为其全部施工人员投保工伤保险成本太高,他们更愿意自留风险,而不参加保险。第二,农民工流动性较强。目前社会保障还没有在全国形成网络,而农民工又不可能长期在一个地区工作,企业投入的这部分费用不能随着受益人流动。第三,用工单位心存侥幸。由于重大伤亡事故发生的概率比较小,可能数百次违章也未发生一次大事故,这使得企业产生侥幸心理,违章生产屡禁不止。加之,部分施工企业发生事故后因害怕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知道后对其进行处罚而隐瞒事故,进而限制了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实施。第四,农民工受到传统观念局限。传统观念认为土地是最大的保障,加之投入保险金后并非立即受益,因此他们宁愿选择放弃社会保险,把省下的工钱带回家乡。

要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推行难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积极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促进保险相关各方提高保险意识,规范保险行为,履行必要的法律责任,承担应尽的社会义务,保障农民工发生伤亡事故后及时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切实保护建筑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政府部门要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基本健全,若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做到坚决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将会大大强化执行效果。而现实是,往往由于某些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得原本为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而出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效用大打折扣。

第三,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研究制定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险工作的有效措施。

第四,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针对农民工这样的特殊群体,可建立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提高赔付率,增加赔付金额。(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上一篇:典当行里的“金领美眉” 下一篇:香港存款保险计划破茧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