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宏观调控效果初显

时间:2022-09-06 04:01:37

金融宏观调控效果初显

金融宏观调控效果初显。央行公布的第三季度金融运行统计数据有力地说明了这一事实。

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33.19万亿元,同比增长16.83%,增幅比上月低1.11个百分点;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23%,增幅比上月低0.9个百分点。

“9月份的金融运行情况延续了8月份的基本态势,货币供应量增速与人民币贷款增速继续放缓,出现双回落。”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认为,这表明,央行前段时间出台的“密集式”紧缩政策,尤其是8月19日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紧缩市场流动性的效果正在得到进一步体现。

有专家指出,从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到出现通货膨胀,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滞。如果大量货币进入投资领域,极易将通胀压力转移到房地产、股票及其他投资资产的价格上,形成资产“泡沫”,其时滞可能更长,危害也更大。所以,有效货币政策实施的关键,就是要具有前瞻性,合理引导公众预期,不能等到经济发生明显波动时才采取措施,而是要“熨平”经济运行中的波动,从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年初以来,针对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过热“苗头”,央行审时度势适时进行了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调控,以严控货币信贷过快扩张为重点,综合运用召开窗口指导会议、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发行定向央行票据、先后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传递出明确的紧缩信号。

近几个月的经济金融数据无疑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时滞之后,央行前期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正在逐渐发挥预期中的作用。“必须承认,央行在此次金融宏观调控中见事早、行动快,着眼于预调和微调,功不可没。”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然而,央行下一阶段所面临的调控压力也不容忽视。尽管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贷款的增速已经有所放缓,但“高位”增长的态势仍未根本扭转;与此同时,9月末,继续增加的外汇储备余额已达9879亿美元,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央行流动性控制的压力。

“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9月30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6年第三季度例会确定了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取向。

对此,有市场人士认为,下一步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是基础货币的压力,即国际收支盈余压力还将继续存在,甚至会加大。这种压力自然会反映到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外汇占款增加和基础货币增长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货币乘数的压力,即由银行上市后贷款冲动增加以及支付体系效率提高而带来的货币乘数不断上升,即使央行能将基础货币供应控制在10%左右,广义货币的增长也可能会明显高于目标。因此,央行控制流动性将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

“效果初显”,从央行的措辞中人们也许能够解读出央行应对宏观调控压力的谨慎态度。无疑,在前一阶段的调控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并不能简单地得出紧缩效应仍将持续显现的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下一阶段央行巩固调控成果的过程中,“紧缩”仍将是关键词。(摘自2006年10月14日《金融时报》)

上一篇:中国首家银行的创立 下一篇:典当行里的“金领美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