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发热的鉴别诊断

时间:2022-08-10 04:17:04

急性发热的鉴别诊断

正常人的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解下,维持人体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之内。口腔温度范围约为36.3℃~37.2℃,直肠内温度一般比口腔约高0.3℃~0.5℃,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2℃~0.4℃。

在生理状态下,不同的个体,同一个体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其体温会有所不同:①不同个体:儿童由于代谢率高,体温可比成年人高;老年人代谢率低,体温比成年人低;个别人的基础体温可比正常范围略高或者略低0.5℃左右。②同一个体不同时间: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在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排卵期和妊娠期体温较高,月经期较低。③不同的环境:运动、进餐、情绪激动和高温环境下工作时体温较高,低温环境下体温较低。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增多或者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就称为发热。一般来说,口腔温度在37.3℃以上,或直肠温度在37.6℃以上,可认为有发热。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发热(38.1℃~39℃)、高热(39.1℃~41℃)及超高热(41℃以上)。发热的原因很多,按有无病原体入侵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入侵后可引起相应的疾病,不论急性还是慢性、局灶性还是全身性均可引起发热。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或炎性渗出物等外源性致热原,在体内作用于致热原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使其产生并释放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及炎症蛋白-1等而引起发热。常见的感染性发热有以下几种情况。

1.流行性感冒: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通常以突然畏寒、寒战、高热急骤起病,伴有全身酸痛、头痛、面潮红、结膜充血、虚弱无力等全身中毒表现,而呼吸道症状并不严重。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热程约3~5日。全身症状逐渐好转,但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逐渐显著。在流感多见的冬春季节,门诊上述症状的病人连续3日持续增加,并有直线上升的趋势,或发热感冒病人2例以上的家庭连续增多,就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免疫荧光或免疫酶联染法检测抗原、PCR测定流感病毒RNA、血清学检查可协助诊治。

2.细菌性肺炎:链球菌肺炎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解剖分类属大叶性肺炎。发病以冬季和初春为多,常有受凉、劳累等诱因。通常急骤起病,以高热、寒战、咳嗽、血痰及胸痛为特征。本病早期或经抗生素治疗后上述症状和肺实变体征可不典型,易误导为未明原因的发热。因此,对心率和呼吸加速、白细胞总数增多者,应详细作胸部的体检。胸部X线正侧位摄片,有助于早期作出诊断。

3.急性肾盂肾炎:本病多见于女性,尤其是生育年龄的妇女。当患者有急起畏寒、发热,伴有腰痛、尿频、尿急、尿痛时,应考虑急性肾盂肾炎的可能。若尿常规检查证实有脓尿,则诊断大致可成立。病原学的诊断有待细菌培养证实。

非感染性发热

1.吸收热:由于组织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和坏死组织的吸收引起。

(1)物理和机械损伤:大面积烧伤、创伤、大手术后、骨折、内脏出血等;

(2)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3)肿瘤性疾病:血液恶性肿瘤之外的恶性肿瘤;

(4)血栓栓塞性疾病:股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弥撒性血管内凝血。

2.变态反应性发热: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以及各种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3.中枢性发热:如中暑、安眠药中毒,颅内出血或颅内肿瘤细胞浸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4.其他:甲状腺功能亢进、痛风、严重脱水、因致热原引起的输液或输血反应。

上一篇:中里巴人谈养生 下一篇: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