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时间:2022-08-10 04:15:16

浅谈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摘要: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从“本源”一词入手,从而探讨了何为艺术作品的本源。在这个探讨的过程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几个关键性的概念,如“物”、“器具”、“作品”等,本文试图从“物”、“器具”、“作品”这三个关键性概念出发,从而进一步解读《艺术作品的本源》这篇文章。

关键词:海德格尔;物;本源;艺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艺术作品的本源》这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这篇文章中,海德格尔从“本源”一词入手,从而探讨了何为艺术作品的本源。“本源”一词是指,一个事物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某个东西如其所是地是什么,我们称之为它的本质。某个东西的本源就是它的本质之源。对艺术作品之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①接着,他提出了“物”的概念,从“物”之本源发问,从而探讨何为艺术作品的本源。

一、“物”之为“物”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将“物”分为“自在之物”和“显现出来的物”,同时他提出,艺术作品所追寻的则是一种“非无”的存在,也就是“终极之物”,这里的“终极之物”则指向死亡和审判。接着他又将具有物之存在方式的存在者与具有作品之存在方式的存在者划分开来,从而得出了“纯然之物”。也只有在这种“纯然之物”中,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对“物之物性”作出一个合理恰当的理解。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是从三个方面来阐释“物之物性”的。

首先,物是其特征的载体。我们先来看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所举的例子:“这块花岗岩石是一个纯然的物。它坚硬、沉重、有长度、硕大、不规则、粗糙、有色、部分暗淡、部分光亮。我们能发觉这块岩石的所有这些因素。我们把它们当作这块岩石的识别特征。而这些特征其实意味着这块岩石本身所具有的东西。它们就是这块岩石的固有特征。”②这种解释可以适用于任何存在者,但它无法区分物性的存在者和非物性的存在者,同时也使我们与物保持着距离,使物远离了我们。

其次,物是感性之物,即,在感性的感官中通过感觉可以感知的东西。这种关于“物之物性”的解释同样是存在弊端的。我们在通过感觉感知“物”的时候,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这种被感性的感官感知到的东西就会存在差异性与多样性。同时,我们对于物的感觉并非是艺术的感觉,而是带有个体差异性的视觉冲击和先天经验的感觉。

再次,以质料――形式结构为线索的解释方式,从而提出来物是质料和形式的结合物。这种关于“物”的解释对于自然物和用具物都很适用,而且也回答了艺术作品中的物因素的问题。结合艺术作品来进行分析,作品中的物因素就是作品的质料,质料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活动的重要基底,而形式则规定了质料的安排、种类和选择。这种解释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还是有着自己的弊端。质料与形式的区分之于艺术作品并无充足根据,质料与形式不是物之物性的原初规定性,它实现其规定性力量的存在者领域而是作为人工制品的器具。

二、器具:连接物和作品的桥梁

器具是人们为了某种有用性而被人工制定出来的东西,作为人工制品,器具与艺术作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艺术作品同样需要人工制作才能存在。海德格尔认为,器具在纯然物和艺术作品之间拥有一种独特的中间地位,在这篇文章中,我把器具比作连接物和艺术作品之间的一座桥梁,因为通过寻找器具之器具因素,就可以掌握物之物因素和艺术作品之作品因素。

首先来看器具之器具因素,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以画家凡・高所画的一双农鞋为例,这双农鞋只有在它的有用性得以实现,也就是能够被穿时,它才作为鞋而存在。因而我们也能够得出,器具之器具存在就在于其“有用性”之中。而这种“有用性”又植根于“可靠性”中。我们只有在观赏这幅油画时,才会注意到这双农鞋“是其所是的存在”,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双农鞋在消耗的过程中则丧失了其作为本质的可靠性。因此,我们必须将物的“有用性”与“可靠性”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才可以更加深入地洞悉作品带给我们的美感。

海德格尔通过凡・高的这幅油画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凡・高的油画揭开了这个器具即一双农鞋实际上是什么。这个存在者进入它的存在之无蔽中。”这里的“无蔽”指的便是真理。仍以凡・高的这幅农鞋为例,通过上面逐层地分析真理才得以向我们显现,而这个分析的过程正是解蔽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解蔽的过程中艺术才得以发生。因而海德格尔在这里粗略地得出了一个结论:“艺术作品的本质或许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就这样海德格尔将艺术作品和真理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真理:开启艺术本质的一把钥匙

海德格尔在分析凡・高的农鞋的时候,提出了一组关键性的概念――“世界”与“大地”。在海德格尔看来,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是艺术作品的两个基本特征。艺术作品正是通过建立世界而显示大地的,故“世界”和“大地”之间呈现出一种争执,而作品则是这种争执的诱因。艺术作品要建立一个世界,必须以大地为基础,但是它所建立的世界并非对大地是完全敞开的,同时大地本身倾向于隐蔽,因此世界和大地就构成了作品内部的两种相互运动又相互斗争的力量。虽然这两种力量相互斗争,但是二者却又不构成混乱。相反,二者在相互斗争的过程中使得彼此超越自身并且更深入地投入自身的存在,并由此而进入了本性的自我确立。于是我们可以知道,艺术作品内部这二者的斗争越为激烈,艺术作品就更本真地回到自身的存在。这也就更好地解释了“存在者的真理将自身置入作品”这个概念。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得知,器具之器具因素在于它的有用性,而作品之作品因素则在于它由艺术家所赋予的被创作存在中,这种被创作存在也即真理把自身设置在作品中,它被固定于某种形态之中。于是我们发现,探讨艺术作品的本质,也就是揭示存在者的真理,使存在者本身得以显现。

但是,由于艺术作品是被创作出来的,这种被创作是一种生产,同时器具也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被创造也是一种生产。二者同时作为生产活动又是有区别的。海德格尔认为,真理是否发生是艺术家的活动和工匠的活动的根本区别,原因在于艺术家的创造并不耗用物质材料,而是使作为材料的物自由,在这种自由中,物成为真实的自身并显现自身。相反,在工匠的创作活动中,物是不自由的,它要受到形式的限制。由于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品得以成形,在这个创作活动中,真理得以置入和发生,于是作品最终得以敞开自身,这种敞开越根本,作品存在的独一性也就越明朗,它带来的冲击力也就越强大。同时,作品这种敞开中的独一性又改变着我们与世界和大地的联系,从而使我么停留于作品中所发生的真理,而这种停留就是保存。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到,让作品成为作品,就是作品之保存。他将作品的保存依旧追溯到了真理的敞开性中。我们也可以将作品的保存理解为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而这个欣赏的过程也就是真理向我们显露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从物出发,层层递进,从而探讨了物与作品,作品与真理,真理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艺术作品的本源,同时也就是创作者和保存者的本源,也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性此在的本源,乃是艺术。”

注解

①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

②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7.

③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1.

参考文献:

[1]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

[3]张震.《艺术作品本源》中的“世界”与“大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1).

[4]邓晓萌.什么是艺术作品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J].哲学研究,2000(8).

[5]张琳.艺术作品本源中的物、器具、作品――读《艺术作品本源》[J].学术评论,2006(2).

上一篇:基于语料库对“巧遇”一词词类标注的初步探究 下一篇: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抒情诗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