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助》特点探析

时间:2022-05-28 05:56:50

摘要:卢以纬的《语助》是我国第一本研究文言虚字的专著,其编写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一、对虚词进行了大致的、初步的分类;二、对虚词的解释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三、对个别虚词用“随所指而味之”注释;四、指明语助与非语助。《语助》在我国虚词乃至语法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应用价值与学术价值。

关键词:《语助》;特点;分类;价值

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语助》是元人卢以纬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之前编成的。它篇幅不长,全书收六十六组虚词或与虚词有关的词组,共计百三十六个。其中有单音节词六十八个,复合词和词组六十八个,复合词和词组的数量在书中占了一半。①书中,卢以纬阐释了虚词的意义,分析了虚词的用法,指出了虚词的具体的语法作用。

《语助》作为我国语法学史上第一本汇解文言虚字的专著,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不断反复地研读《语助》的原文,我们可以把《语助》的编写特点归结为如下四点:

一、对虚词进行了大致的、初步的分类

关于给虚词分类的问题,前人指出卢以纬《语助》中对虚词的分类很混乱、不清晰或者说没有给虚词进行分类。其实,卢以纬在解释虚词的时候,有意识地对某些被释词进行了大概的分类,并在前面注明。其分类情况的大致的统计结果归纳如下:

(一)发语更端之辞像“是故”,解释为“发语更端之辞,亦是其说有所因而发,谓‘因此故’”。“粤”解释为“发语之辞。文语之始发,句端或有此字为语助”。“盖”解释为“发语之端,用一‘盖’字,即是‘大凡’之意。……”“夫”解释为“‘夫’字在句首者,为发语之端。……”

(二)嗟叹之词如“呜呼”,其解释为“嗟叹之词,其意重而切”。“吁”解释为“亦咨嗟之词,其意稍轻。……”再如对“噫嘻”的解释,“噫嘻二字连下,则咨嗟伤叹之辞。……”

(三)自问之辞像对“何则”、“何者”、“何也”、“是何也”、“是何”、“何哉”、“何以”、“何如”、“如之何”这些虚词的解释为“此皆文中自问之辞,所以引起下文来。……”

(四)禁止之辞如“毋”解释为“禁止之辞。韵书云:‘女中加一直,禁其勿为奸邪之意。……’”

(五)句末助声卢以纬在解释“只”、“止”、“忌”、“居”、“诸”、“且”、“思”、“斯”虚词的时候,首先标明“句末助声”。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卢以纬对虚词进行了大致的分类,但他毕竟是元代人,《语助》毕竟是研究文言虚字的草创之作,他对《语助》的创作肯定是要受时代和环境的制约的,我们不应该苛求古人。

二、对虚词的解释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在《语助》中,卢氏对有些虚词的解释用定义式的一句话说明,只用寥寥数字就将该词的意义或用法明白、鲜明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使读者茅塞顿开,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像把“必”字解释为“断然决定不易之意”,很容易理解,其意义就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且不改变。再如“凡”字,解释为“一概、总说之意”,我们容易掌握“凡”字的基本意义。再看把“或曰”解释为“文中多假作他人之言而答以己意”,这是在指明虚词的用法,即在行文中,用“或曰”假借别人的话来回答自己的问题,增强自己观点的力度。还有把“方其”解释为“此亦是指那在前为事之时。行文至此,就中以今时说那时如此如此”、“虽然”解释为“承上文意,固是如此,又别发一段议论”,都简明扼要地指出虚词的基本用法。《语助》中诸如此类的释词方式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对个别虚词用“随所指而味之”注释

卢以纬在解释虚词“哉”的时候说“……更有‘矣哉’、‘也哉’、‘乎哉’、‘者哉’之类,文各有旨,宜随所指而味之。”在解释“初”、“始”、“先是”的时候说“……或用‘始’字者,用‘先是’字者,意则同,但随文势用之。”这表明,卢氏注意到一点,那就是:虚词本身的意义是虚的,它没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它所表达出来的意义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理解的,它的作用是“见意成文”的。这也正是虚词的真正的价值所在。同时可以看出,卢氏在虚词研究领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和方法。

的确,“小小的”虚词具有很大的价值、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里把“语助”的价值概括为:“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②他认为,语助对文义来说好像是闲散的字眼,而从组字造句的作用上看,却是切实重要的。南宋的陈在《文则》中把虚词的价值形象地表述为:“文有‘助辞’,犹礼之有傧、乐之有相也。”陈叔方在《颍川语小》中又云:“文之隐显起伏皆由‘语助’。”③可见,虚词的价值在于辅助实词来组句,虚词对文章的创作和意义的表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指明语助与非语助

卢以纬在释义的过程中,凡是认为不是虚词的,都注明“不为语助”、“非语助”或“当以本义训”,个别情况也采取排除法来区分。

卢氏在解释“云”字的时候说“……《出师表》‘不知所云’,却是‘不知所言’;‘礼云’、‘乐云’,是‘礼之说’、‘乐之说’。此等‘云’字,不为语助。”这里,他指出了“云”不仅是虚词也是实词、也有实义,并分清了“云”字分别作为虚词和实词运用的情况,是比较客观的。

再看“岂”条下说“……韵书云:‘安也。’乃‘安可’、‘安能’之‘安’,非‘安宁’之‘安’。”卢氏释“岂”字的时候,先指出“岂”就是“安”的意思,然后说“岂”是“安可”、“安能”之“安”,是语助;而“安宁”之“安”为非语助。这也是用排除法表明“岂”字是“安”的虚词意义。

《语助》虽然注意对虚词和实词的区分,但其作者毕竟是生活在元代的古人,他对虚词和实词的认识还没有现代人认识得那样深刻。但即使是今天的语法学家,对虚词和实词的理解也不一定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语助》的这一特点。

综上所述,《语助》的编写特点很多,其中,实事求是是其最主要的特点。诚然,《语助》作为汇解虚词的草创之作,难免有搜罗不备、体例不周之处,也难免被人诟病“缺乏辞典编纂的科学性”、“对虚词的类别不明确”,但是,我们不应该用现在的标准去苛求元代的古人,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语助》。并且,这本划时代的著作已经很好地表现了汉语虚词研究的民族特色,它在我国虚词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语助》作为我国虚词乃至语法研究史上的第一部专著的历史价值、对初学者以虚词运用指导的应用价值以及它从语法角度对虚词进行比较研究、辨析的学术价值,都是不容置疑且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刘长桂、郑涛点校:《助语辞》,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版。

[2]王克仲:《助语辞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3]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孙良明:《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版。

[5]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新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注解:

①王克仲:《助语辞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前言。

②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③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上一篇:莱顿《艺术人类学》对艺术原理的启示 下一篇:西方“典型观”与中国“意象观”之简要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