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融入情感体验

时间:2022-08-10 03:19:21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融入情感体验

情感是语文课程的特质,也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学习只有伴随情感才会得以成功。语文教师应该发挥创造性,善于挖掘文本教材中的,可供利用并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各种情趣因素。如何去挖掘,真正做到既“传道”又“传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创设生动情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触景生情。利用电化教学,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

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播放圆明园毁灭前的录像,把圆明园内宏伟的建筑、园内的美景及园内收藏的奇珍异宝和历史文物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些感性的材料,使学生领略了圆明园当年的风采,激起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为了让爱国这一主题达到高潮,再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亲眼目睹侵略者的疯狂的暴行,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付之一炬时,就能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唤起学生的爱国之心,增强民族责任感。再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播放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很快营造出哀伤的气氛。进而放映天安门广场人民悼念总理的实况录像,学生都仿佛置身于首都十里长街,站在寒风中送别,情绪激动,甚至有些学生为此而流下了悲伤的眼泪。学生对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

把握好课文情调,在朗读中体验作者情感

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艺术再创造。通过范读,把学生带入到作者所表达的或喜、或悲、或怒、或赞叹、或斥责的情绪氛围中,为理解课文内容、作者感情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师范读时必须做到,语调要抑扬顿挫,轻重结合,语速要有变化。

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范读要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言,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景中。如第一段开头第一句“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用低沉的悲伤的语调朗读,体会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们对总理的哀悼。第二句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应该读重音,表现出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中。又如《陶罐和铁罐》一课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铁罐:“你敢碰我吗?”语调上扬,有挑衅性的意味,显出他的傲慢;“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语调下沉,突出“懦弱”,以示看不起;“你算什么东西!”“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语调要紧凑高扬,读出铁罐不讲理,怒不可遏的心态,从而体会出铁罐“傲慢――轻蔑――恼怒――怒不可遏”内心活动的变化。而陶罐的话语气要自然平稳,自始至终是谦和宽容的态度,语言也是平和讲理。比如,“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据理力争,“但不是懦弱”。语气要加重,以表达自己不与之相碰的原因,以及内心的坚强。

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解,激发学生情感

课文中意思表达和情感抒发是息息相关的,学生不理解大意,就无从领悟情感。教师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鲜明的情感态度及富有个性的体态语言等,来表达(或表现)出自己的爱憎、喜怒、哀乐。要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讲到愉快之处就面露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则情绪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则表情凄苦、声音低沉。一些教师的形象都是充满激情的典范,如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然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但是他的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做了极好的示范。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饱含激情地启发,引导学生在理解语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怀。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文章的角色中去

课堂中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文章的角色中去,不但可以将课堂教活,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关键还在于学生的角色移位。即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如在教授《船长》一课中,这篇课文主要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情感真挚、感人。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换位移情体验活动:假如你是当时被救乘客中的一员,看到船长哈尔威就要徐徐沉入大海时,你心情怎样?想喊些什么呢?这一活动利用移情体验的策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深入课文情境,体验课文中蕴含的动人情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学生个个眼含泪花,尽情吐露对哈尔威船长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作者单位:河北省任县)

上一篇:让诗歌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 下一篇: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境界中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