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验中的交流功能

时间:2022-08-10 02:37:33

审美经验中的交流功能

作者简介:张雪原(1992-),女,汉族,山东聊城市人,本科,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摘要:在西方审美经验研究的大潮中,姚斯重视接受主体和主客交流这个关键环节,把审美经验的研究扩大到生产、接受和交流领域,并将创造、美感和净化与之相对应。这不仅为西方美学史的审美经验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向度,而且也完善和发展了接受美学。本文试简述审美经验的交流领域,姚斯通过对阿多诺的批判生发了互动交流的必然性,又通过“享受他物中的自我享受”对其发展,最后确定了交流的内涵。

关键词:审美经验;阿多诺;审美;交流;净化

纵观西方现代美学史,在康德的主体论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由注重美的本质研究过渡到审美主体、审美经验的研究。由于研究审美经验的依据不同,产生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泾渭分明、彼此分立的思想。主观的解释认为审美经验是由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决定的,客观的解释则从客体的角度来探求审美经验的根源,认为审美经验是由审美对象的审美特质所决定的。[1]而在姚斯的理论体系中,审美经验“并不是形而上学的,而是在与美的交往过程中得到了实践经验,它是一种‘能够使人在理解艺术作品的同时,也理解自己’的过程。”[2]他把审美经验的研究扩大到生产、接受和交流领域,试图秉持一种调和的立场,重视接受主体和主客交流这个关键环节。本文试从姚斯审美经验交流思想的产生、发展、定义三方面探讨姚斯对审美经验的开拓。

一、产生:对阿多诺的批判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美学思想是以独特的“否定的辩证法”为哲学基础,他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否定性。他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出发,认为在近代工业社会中艺术已转化为统治阶级主导意识的工具,失去了独立性和对社会的批判性。所以艺术要想摆脱被奴役的状态,只有彻底的否定艺术与现实的联系,才能获得自身的社会性,这种否定是绝对的否定。

姚斯认为审美经验有两重作用:它的难以驾驭性有逾越规范的作用,但反过来有时会被统治当局利用。具有先锋思想的阿多诺的担忧不无道理,但也有其片面性,是以忽略或者压制审美经验的交流功能为代价。而姚斯认为交流功能是审美经验的初级形式,舍本逐末地谈论高级的审美反思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姚斯从两个方面证明审美经验交流功能的合理性:一方面,否定和肯定并不是艺术与社会的辩证法总的两个变量。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范畴框架的进步的否定性通道在强调艺术的社会性方面带有很大片面性,因为它忽略了交流的功能”。[3]阿多诺过于简单地将审美经验置于肯定和否定的两极,使得其美学理论面临二难命题――无法用否定性完全解决全部肯定性的经典之作。而实际上在读者接受的过程中受制于一种视野的转换,两者甚至会转化为各自的对立面,这就要求重视读者批评。姚斯试图跳出否定与肯定的范畴,而以认同为中介开启一条认识审美经验的新思路。五种认同模式的提出涵盖了阿多诺强调否定性的“痛感”(反讽式认同),还把对审美经验的探究放到了更为广阔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他指出,认同缺失的背后其实潜伏的是对交流功能的忽略,而对话与交流是认同过程的必经途径。

二、发展:享受他物中的自我享受

姚斯在反对阿多诺过于偏激的绝对否定观后,亟待解决的是审美交流的重构问题。首先是试图恢复审美经验中的最基本的审美的地位,姚斯采用历史的方法,批判地吸收了康德、吉泽、萨特的学说,提出在主客体间正是有了交流才产生审美,他将这种称为“享受他物中的自我享受”。

姚斯认为:“当主体发挥自由的时候,它必须采取一种与非真实的审美对象相对立的立场,它可以逐步做到同时享受客体和主体自身。”[4]在审美中,一方面,主体产生想象的审美客体,在逐渐揭示审美对象的过程中实现对客体的享受。另一方面,主体从日常生存中解脱出来,发挥从自己的无功利中获得的自由,从而又享受了主体自身。在这种状态下,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消失,而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不是一种单向性的流动,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发生作用。[5]通过这种把自己假设为他人,以经验自身的模式,恢复了“享受”这个词在德语中“参与”和“占有”的双重含义,从而完成了对审美的建构,打开了审美经验交流的大门。

三、定义:审美经验的交流功能――净化

审美存在于审美经验的各个方面,姚斯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将审美经验的研究扩大到生产、接受和交流中,并从历史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审美经验的创造、美觉、净化三形态的历史性回顾,将读者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呈现出来。其中交流(净化)最为体现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因为姚斯研究审美经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沿着修辞学的传统追溯被忽略了的交流方面”。

姚斯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理论出发,把净化界定为“对由演说或者诗歌激起的情感的享受,这种享受在听众或者观众身上造成信仰的变化和思想的解放”[6]。这个定义使接受者成为构建想象的积极参与者,通过与他物的认同自居,产生惊讶、羡慕、震惊、怜悯、同情等各种各样的态度,实现了“享受他物中的自我享受”的理念,产生了审美经验。这个过程是在审美经验的交流范畴中完成的,接受者获得心灵的解放和升华,得到了审美的净化。姚斯由此完成了以净化为目的的交流框架的建构。

四、结语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颠覆了长期以来风行于西方世界的文本中心论范式下的各种文学理论批评话语,提出了走向读者的重大变革,为美学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向度。而姚斯作为接受美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以《作为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一文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侧重于解决文学史悖论;后期则转向审美经验的研究,从接受的角度切入,对审美经验的特性及其在西方的发展历史作了深入的阐释,完成了由前期的读者决定论到后期的读者与文本交流对话的转移,在横向上深化并完善了接受美学。并且从纵向看,这种互动交流的审美经验论也将审美经验研究推向了更广阔的的空间。(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春媚.审美经验再认识[D].扬州:扬州大学,2011.

[2]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9

[3][4][6][德]汉斯・罗伯特・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7、44、112.

[5]王林生.姚斯批判阿多诺,为何并如何[J].中华文化论坛,2012(01):17-21.

上一篇:基于动漫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