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教育策略综述

时间:2022-08-09 08:42:42

高校心理教育策略综述

一、心理弹性抵御压力的心理机制研究

近四十年来,心理弹性研究受到国际心理学界日益广泛的关注。目前,心理弹性在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所起的作用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在缓冲压力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蔡颖,2010)[3]。Aspinwall和Taylor(1992)的研究显示,注重任务的应对与心理弹性正相关,注重情绪的应对与低心理弹性相联系,应对策略可能提供人格和健康之间的中介连接[4]。我们对1253名大学一年级新生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可能间接通过自尊、乐观认知风格、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抵御压力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心理弹性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自尊水平,积极的自我图像会使他们能够自信地处理问题;倾向于采用注重情绪的认知调节积极评价压力性生活事件;更多体验愉快心境;更容易感知和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性资源;更倾向于综合运用各种应对策略并主动影响压力情境,这有利于减轻或消除压力所致的消极情绪反应,更好地适应环境。研究还发现,低心理弹性个体,倾向于消极评价和夸大压力事件的威胁性,更容易消极思维并耽溺于负性情绪反应中;更倾向于采用注重情绪的行为应对策略,更多表现出防御、回避和退缩行为;缺乏与他人主动连结或高质量社会关系,更容易缺乏情感支持和体验负性情绪,不利于有效地处理问题。因此有可能导致更多的压力困扰症状和适应不良。

二、心理弹性研究视角下的新时期高校心理教育策略

人的心理特质相对稳定,需要长期养成。笔者通过探讨心理弹性缓冲压力消极影响的机制,从而在心理教育中聚焦于抵御压力的具体的有效途径,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一)以学生为本,挖掘潜能抵御压力

积极心理学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新视角。以往的心理素质教育倾向于自上而下的指导和知识传授。研究显示,大学生的自尊在心理弹性发挥积极作用中起到间接作用。因此,在心理教育中教育者应以学生为本,重视提升学生的自尊水平,有利于心理弹性的培养。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者在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心理体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与时俱进的心理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被他人尊重的过程中体验和培养良好的自尊水平。

2.提倡赏识教育。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有生命力的教育,是赏识学生的自发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实现目标提升自尊水平。

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当个体具备良好的自尊水平,能够接纳自己的时候,往往会更有勇气和力量面对困境和自身的局限性,更关注自身的完善和自我实现。教育者应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意识,关注心灵成长期,让学生成为自身心理素质教育的教育者。

(二)重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

人的生命总是处于变化之中,生活总要历经各种困境,学会如何及时有效地调节自我的身心状态,有弹性地应对压力情境,身心健康而有意义地生活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

1.普及压力管理知识。当代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迁的时代,大学生群体要面临就业、考研等社会压力。因此,了解压力形成的过程、压力源的特点、影响压力反应的因素等知识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对提高学生抵抗压力消极影响,培养心理弹性是非常重要的。

2.重视情商教育。我们过去的教育更多强调智商教育,学生们聪敏而好学。但在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与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缺少体验和及时的引导。一些学生更是因为欠缺情绪智力,其压力困境易变成危机情境。

3.关注压力时期的及时指导。大学生在一些特殊的压力时刻应引起教育者的注意和及时指导,以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如入学是一个压力性的生活事件,骤增的日常生活琐事、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是最重要的压力源;还有期末学习成绩的压力、考研、就业、恋爱、人际冲突等。

(三)宣传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

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发现,应对策略在心理弹性缓冲压力、促进适应中起到中介作用,但比较缺乏有效应对压力环境的方法和经验。应对策略一般分为聚焦问题的应对策略和聚焦情绪的应对策略,了解和选择积极有效的策略对于个体应对压力困境具有直接影响。教育者应让学生了解并习惯于采取有效的应对技能,增强心理弹性。

(四)建构学生的乐观认知风格

个体的认知评价会影响到其对压力情境的解释,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压力反应。研究显示,乐观认知在心理弹性减少压力困扰中起到间接作用。因此,教育者应在教育中主动建构学生的乐观认知,体验积极情绪,有利于学生心理弹性的养成。

(五)倡导情感教育的温暖氛围

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还发现,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在心理弹性抵御压力中起到中介作用。当代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孤独感较强。让学生感受到周围的人际支持和温暖的集体氛围对培养他们的心理弹性具有促进作用。此外,高校心理教育应形成教育与预防为主,心理辅导、心理普查为辅的一体化,通过心理课、团体心理训练和社团活动等,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综述所述,心理弹性能够通过提升自尊、乐观的认知、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的内在机制发挥其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这可以启发我们在心理教育中,让学生更多了解积极品质和能力的特征,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淬炼,聚焦于发现和增强正向的力量,以微小的积极变化带动系统不断走向良性发展。使大学生学习在危机困顿中发现积极意义与成长的机遇,持着乐观的态度勇于迎接挑战,相信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资源,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坚定并有创造力地克服困难,从而灵活地适应环境要求,重建身心的平衡,实现既定的目标和自我价值,促进生命的成长。

作者:蔡颖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上一篇:语言生态视野下民族典籍英译 下一篇:语言转向的哲学史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