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教学中知识瓶颈突破的策略

时间:2022-08-09 07:35:03

文学作品教学中知识瓶颈突破的策略

何为文学作品教学中的知识瓶颈?举个例子说,许多教师在教小说时,脑里会迅速出现“人物”、“环境”、“情节”三个要素,然后在这三个被拧干了的概念中反复倒腾,做文章,教学时也围绕这三方面绞尽脑汁,分析起来也无非只有“主题鲜明”、“人物典型”、“情节完整”这样知识性很强但显然是套话的说法。这也便是我所说的陷入了“知识瓶颈”不能自拔的表现了。那么如何去突破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简单地阐述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

一、经典形象上的知识瓶颈突破

笔者今年又带初一,刚好前不久《新水浒》热播,觉得有必要看看,所以抽时间看完了全部。在这过程中下载了许多经典的片段,在每天的课前五分钟让学生也过了把英雄瘾。此后笔者还专门开设了一堂《水浒》名著导读课――“你――我心中最可爱的草莽英雄”。选择最爱是武松的学生比比皆是,笔者也预设到了。景阳冈上打虎英雄的勇猛形象确实深入人心,源于人们的“英雄情结”,较难突破。这同时也便是武松这一形象给教学带来的桎梏。面对学生,笔者开玩笑说:“假如武松在当下,老师也一定会爱上他。”学生很开心笔者的认同。然后笔者话锋一转:“但老师不是因为他高大威猛,力大无穷或是其它,而是因为他就是个真性真情的平凡人。”学生明显对这“平凡人”称呼不苟同。于是笔者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探讨:

1.武松打虎是有计划性的还是无意碰到的?

2.武松上景阳冈后,读了印信榜文知道真有虎时,他怕吗?有什么样的想法?

经学生自己讨论后确定:武松是无意碰到的老虎。他也怕过,他也曾想下山重回酒店,但他怕遭店家耻笑,所以只好硬着头皮继续上山。

3.打死老虎后,武松体力怎样?“见枯草中钻出两只大虫来”武松又是怎样的反应?

学生明确:武松体力衰竭,所以一看到又有“两只大虫”出现时,当下就道:“啊呀,我今番罢了!”

笔者顺势对学生说:“是,武松是体力上的超人,但他也是心理上的凡人。他也是性情中人,但老师一点都不觉得这样子不好。相反,更认为这是作者对这一人物塑造的高明之处,而且这样子的武松不更让我们爱吗?有血有肉,真性真情,真君子。我们不喜欢‘高大全’的英雄,我们喜欢真实的武松。真实是种美,同学们在塑造人物时也要如此才好。”学生心领神会,接下去的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表述也大有出彩处。摒弃了陈规旧俗,学生走出了传统认识的束缚,思想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二、结构主题上的知识瓶颈突破

这学期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笔者给学生讲了莫泊桑的《项链》。学生都叹服于作者独到的匠心,并一致接受虚荣心是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缘起。笔者也对玛蒂尔德的命运轨迹给出了自己全新的理解:历经生活风雨,她本性中的质朴、纯真得到充分体现,完成性格的转变,最终找回了自我,一个迷失了许久的灵魂重新回归。在老师看来,这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构思安排不能不说是女主人公获得“灵魂重生”的一次炼狱般的人生体验,所以我们不必哀叹命运对她的不公,或者纠结于她为自己虚荣心所付出的惨重代价,我们甚至应该为玛蒂尔德庆贺,美丽容颜只是逝去的躯壳,但跳出那种腐朽的生活方式,洗尽铅华地重新开始,不能不说是凤凰涅式的灵魂复活。

笔者跳出《项链》,适时谈人的价值和魅力的增值问题,效果不错。学生要树立一种文化精神,它跟语文有关,跟文化人格有关,跟人性的美好有关。从结构美的赏析出发,去品读人物形象,去把握作品主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拓展也算是解读主题时的一次瓶颈突破。

三、教材本身上的知识瓶颈突破

上完《香菱学诗》,学生感觉到一股清新之气,所以笔者想来个“四两拨千斤”,来一回教材本身的突破。以《香菱学诗》为跳板,笔者引领学生欣赏了红楼丫鬟的美。学生欣赏香菱的“笑”之美:面对花花公子的亵渎,面对泼悍猛妇的摧残,香魂一缕必成绝唱。但她在文中却是一直笑着,这笑,让人看着心酸落泪,陡增悲意。一个美丽善良、勤奋刻苦、有自己追求的女孩,谁能不爱?但是,名著不止给学生一杯水,那不解渴。笔者整理出了《红楼小人物探美》,尝试了突破,期待能给学生一池水,一片海。

1.晴雯傲之美。晴雯有傲骨,晴雯更有追求。晴雯撕扇那神情、那动作、那姿态、那话语,超凡脱俗,美艳出尘。看似刁酸无忌,任性天真却跃然纸上,彼时让所有红颜都暗淡无彩。丑恶没了容身处,晴雯也没了容身处,但她却带来了一股傲之美。

2.鸳鸯之坦荡美。“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

这是一个丫头的宣言。这宣言,奏出心灵的坦荡,凝固成遥远的绝响。鸳鸯的美就在此,君子坦荡荡。

3.紫鹃忠心之美。唯有她,在黛玉病重时全身心照料,陪着流尽辛酸泪;唯有她,处处为黛玉着想,善于体察的女儿心早已猜透黛玉心事一桩桩;也唯有她,听说宝玉“变心”,竟毅然辞绝了去那边当使唤,坚决留在了断肠人旁。义愤和一腔正气尽现美丽。

总之,文学作品教学的知识突破,要少一点精密、冷漠,多一些气韵、灵动。和学生一起徜徉文学天地,做文学达人,而不是让优秀文学作品只成惊鸿一瞥和过往云烟。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趣味化”策略 下一篇:高校微博运营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