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趣味化”策略

时间:2022-08-29 05:48:08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趣味化”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促进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清晰,思维活动也就积极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下所谈的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

一、立足课堂教学,展示数学的趣味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设计实际问题情境,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从而增加教学容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即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性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展示数学的趣味性,并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使学生从数学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二、注重实践活动,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自己使用教具,使数学知识更具直观性,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只有学生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有利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此外,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数学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小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支配的,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三、紧密联系生活,寻找数学的趣味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如解决行程选择、物品分配等问题,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数学“蕴藏”于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以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现象,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感性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学习数学。

四、细心观察事物,感悟数学的趣味性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幻灯片、模型、实物等教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总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不至于在深奥的数学迷宫中迷失方向。教师应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将抽象化变为具体化,使难题迎刃而解。笔者认为,人们对知识的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得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和概括,所以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有利于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五、导入直观教学,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利用旧概念来认识新概念,应用已学习过的公式、定理解决新的问题。如在讲授“认识长方体”这节课时,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用纸糊上,每两个相对的面纸张颜色相同,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教师可以试问:“长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自己动手糊过火柴盒,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所以很容易把观察的结果回答出来。紧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分,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加了这项教学活动,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地做了叙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数学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抽象的、难懂的,甚至不少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枯燥,难以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其实不然,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能用到数学知识,而且许多数学知识趣味横生,如果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地领会知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有利于教学的长效发展。

上一篇:浅谈怎样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 下一篇:文学作品教学中知识瓶颈突破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