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网络教学模式

时间:2022-08-09 07:26:20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网络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育的概念是从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而提出来的。它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迎接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对于教育的挑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学习理论的发展

20世纪是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不断有各种理论与方法出现,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主要有以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布鲁纳发现学习和奥苏贝的意义学习理论为代表的认知学习理论,以维特克为代表的支架式构建、抛锚式构建和引导式构建为代表的构建学习理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三元取向”学习理论和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学习论。归纳地说是三次大的演变。计算机教育应用理论主要依赖于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在这三次演变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计算机在教育中运用奠定了基础。(何高大,2000)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起源于瑞士皮亚杰创立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皮亚杰在应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后认为,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他提出,儿童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整合于认知结构内,即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顺应则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发生性质变化(图式改变)的过程。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科尔伯格、维果茨基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本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个体认知的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解释是:学习是建构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进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如教师和同学)的协作和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文字、图像、实物、CAI、网络等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建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关于学习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二、信息化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等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及其他的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的介入引起了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那么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又是怎样的呢?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作为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这种模式中,媒体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如呈现教学信息),而且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同样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许多新的信息,正所谓教学相长。

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它突破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丰富、直观、真实的语言材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第二,图、文、声、像并茂的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它使教学形式个别化成为可能,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学习他们需要的内容。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要求制定自学进度计划,并且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我测验和评价。第四,在渗透现代科学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与多种信息工作方式上,给学生以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导向,促进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正是由于计算机的这些教学优势,使得创设的情景更为形象、生动、逼真,易于学生接受、易于唤起师生情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三、充分发挥信息化网络教学的优势,形成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

正如其他所有的教学模式一样,以学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拿英语教学为例,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虽然听说教学通过网络的方式取得的成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但读写译教学用网络的方式进行,缺乏更为灵活的理论方面的指导及更为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取得的效果不甚令人满意。因此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优秀部分,特别是阅读、写作和翻译等课程,是摆在每个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2)网络教学缺乏情感交流。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教师是带着全部身心和人生经验进入教室,师生之间存在着潜在情感与人格的交流互动。在此基础上的罗森塔尔效应、霍桑效应以及学生集体之间的相互观摩、模仿、学习、评价的氛围都是网络教育所无法比拟的。(3)网络带来的自闭性。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是一个相对自闭的环境。无形中减少了与现实世界的直接接触。虽然网络可以将整个世界展现在其中,但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永远无法替代真实世界沸腾的、五彩斑澜的生活。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其中不仅有信息的传输,更有情感交流与人格的互动。而网络教学恰是在这个关键处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因此,如何针对教学的现实和特点,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设计合理、高效的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实践是现时期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力争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从而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兼取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之所长并弃其所短,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吸取和发扬。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网络化教育所涉及到的教学方法和认知理论还很不完善,只有充分了解现代化网络教育的特征,从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的研究入手,继承和吸收传统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中的精髓,并在网络上加以实现,才能为网络教育和网络认知的研究摸索出一条道路。

上一篇: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 下一篇: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