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结构,建构

时间:2022-09-22 07:13:35

解构,结构,建构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解构数学知识,梳理知识结构,并且利用环境,在同学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立足于这三个要素,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解构;建构

在学习理论中,解构、结构和建构是其中的三大支柱。而在实践形态下,这三个学习理论既可以是独立存在的,又能够相互结合,构成一种采集多种资源和实行多元互动的高效学习模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让解构、结构和建构成为课堂构成的三大要素。

一、解构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

抽象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征,它将生活中直观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数字符号,用计算来表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课程的实用性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他们眼里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是一门必学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由此则加大了学习的难度。以“认识乘法”教学为例,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习惯了使用加减计算方法,初次接触乘法,抽象的乘号会让他们感到无法适应。对此,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仍然从加法入手,由易到难,引导小学生解构乘法知识,学会从加法到乘法的转换。在课堂开始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片排列整齐的树林,每排5棵,一共7排,随即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否在2分钟内计算出图片中一共有多少棵树?此时有的学生列出算式:5+5+5+5+5+5+5=35,又有的学生直接数图片上的树,也得出答案,即35棵。

师:虽然同学们都回答正确,但所用的时间超过了3分钟。那么,还有更快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讨论:可以用5个7或7个5来计算,但也需要用加法算式。

师:将“个”换成乘号,即5×7,这就是我们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乘法有什么特点?

生1:乘法计算比加法更快。

生2:乘法可以用“几个几”来表示。

如此一来,通过这种引导方式,抽象的乘法知识也变得简单起来,从而让小学生更客观地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的内涵。

二、梳理知识结构,探究知识脉络

很多小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繁琐和复杂的课程,这种意识使很多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小学生没能掌握数学的本质。数学虽然包含了浩如烟海的数字符号,但归纳起来,它的基本构成只有数和形两部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小学生梳理数学知识的结构,探究知识脉络,变复杂为简单,培养小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以“认识分数”一课教学为例,分数是以后学习数学时常常遇到的知识类型,因此,教师必须要让小学生在初次接触分数时打下牢固的基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梳理知识结构的方法客观认识分数的内涵。

在课堂开始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小猴分西瓜的动画片,继而提出问题:五个小猴分西瓜,该怎样分才能够平均?面对这样的问题,显然学生要用除法来计算是无法解决的。

此时笔者给予学生提示:暂且不论西瓜如何切,应当将西瓜切成几份,才能保证每个小猴都能分到西瓜?

生答:切成5份,每个小猴1份。

师:那么,应如何用数来表示小猴们分到的西瓜?

生答:用分数,每个小猴分到了五分之一。

如此,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活动逐渐了解了分数的定义。其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迎合了他们的兴趣爱好,由此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创设良好环境,实施建构学习

皮亚杰的建主义学习理论从外部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学习的动因,对现代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包含的两个主要内容:(1)学习含义和学习方法;(2)学习过程中的同化和顺应,从广义的角度诠释了学习的过程,而这一理论恰恰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小学数学教学在组织课堂时应重点考虑环境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其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声像环境,吸引小学生关注动态的视频或图片,将数字符号转化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课堂活动,颠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利用活动营造的氛围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长此以往,能够让小学生逐渐爱上数学课堂。其三,教师要重视团队合作的力量,通过创建学习小组,让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营造合作、交流、互动的课堂环境,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个人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不能缺少解构、结构和建构。只有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认识它们的教育价值,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创设科学、灵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也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小学生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松波.区域性农村小学数学教研文化解构与重建[J].当代教研论丛,2014(3).

[2]卓晓燕.小学数学课程意识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上一篇:挖掘训练点,有效培养学生语感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