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学素养领略生活之美

时间:2022-08-09 01:45:51

提高科学素养领略生活之美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教材通常都图文并茂,色彩美丽的图片都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但科学课始终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书本的认识仍不够让学生通透地领略学科知识,所以教师要加强情境教学,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领会,笔者在此分享在课堂上使用过的一次情境教学。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纸”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己亲自观察比较书写纸和卡纸的不同,待他们回答后提问更深一些的问题继续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哪一种书的纸要厚,哪一种书的纸要薄?然后再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把撕下的半张纸揉成团,再小心地把纸团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面,会有什么发现?这样的问题设置具有梯度,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难易度,不会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抽象,无从下手,而且还让学生在变化中学会比较和总结,更给学生一种在生活中以小见大,体会生活中的科学带给我们的乐趣和启示。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实践,一切真知都来源于疑问。科学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有了疑点才会引起思考,进而去探究。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如,在学习“纸”这一课,我故意在桌上倒了一点水,然后请一位学生帮忙用卫生纸把它擦掉,向他提问:这说明纸具有什么特性呢?引导他说出纸的吸水性后我分别把挂历纸、报纸、卡纸、卫生纸放在桌上,当我说道:“同学们说的没错,纸具有吸水性。”时,有一位女生突然举手说道:“老师,卡纸好像不怎么吸水的,我妈妈说它具有很好的耐水性,所以经常把它垫在餐桌上。”我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每种纸张的吸水能力,看看哪种纸吸水性最强,为什么吸水性有强有弱。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兴趣,提高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然科学课是自然、物理、化学的初级结合课程,想要提升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就要从生活出发,紧密结合生活中的自然、物理或者化学知识举例展开。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生命离不开水”这一课时,我引入了一段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鸟儿齐声高唱;因为有你,花儿开得鲜艳;因为有你,牛、马长得肥又壮;因为有你,世界才这样美丽。请同学们猜猜这诗中的‘你’到底是谁呀?”这样的小诗不但激发学生对生活之美的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去感受有花有草、有山有水的美妙滋味,进而跟紧老师的思路主动思考,很快,学生们说出了一致的答案:水。随后我趁热打铁,紧扣主题地举起手中的小草并追问:“我们知道人、动物、植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有了水才有生命。那你们知道人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吗?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老师手中的这棵小草一天要‘喝’多少水?”用诗歌和猜谜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用设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

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内容的前后联系,然后融会贯通,最终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适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形象,也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如,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这一章,在学生了解完水的特性后,可以与《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要安全地成长”相联系起来,告诉学生不能随便嬉水,不仅使学生对水的特性记得更牢,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

上一篇:《画杨桃》教学片段及点评 下一篇:“全员参与,励志图强”的班级管理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