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双语教育的认知论基础及有效性

时间:2022-08-09 07:44:38

谈双语教育的认知论基础及有效性

国内外的教育专家普遍认为从科学的角度讲双语教育是可行的,发展第一语言能力对学习第二语言有利。但反对者认为,母语非英语的儿童正为质量不高的双语项目所困,他们既没学好英语,又没学好母语讲授课程。但澳大利亚语言学家发现,双语教学不仅是学习外语最好最快的方式,而且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文化思维的能力。

一、双语教育的认知论基础

对儿童双语现象的系统调查和探索始于近100多年前。典型的当属Ronjat(1913)的研究。但多数早期研究都是由门外汉完成的,而且往往将自己的孩子及其语言习的经历作为对象Meisel(2004)。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由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主导形成的双语研究成果才真正面世。近25年来的研究证明,儿童完全可以同时学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且质量不亚于母语学习。双语儿童在学习每一种语言的时候,都可以同样的进程获得该语言的语法能力,这和单语儿童学习母语的情形相同。换言之,双语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单语儿童习得母语相比没有本质区别。至于两种语言是否相互影响,目前尚无定论,但Meisel初步认定,如果儿童分别在不同环境学习两种语言,那么,他们对特定语言结构的掌握就可能加速或者延迟,或者说就可能增加或者减少特定语言结构的使用频率。

Perl 和 Lambert(1962)指出,先前一系列有关双语教育的研究在方法上欠妥,比如:研究人员对参试双语者和用于测试的语言心存偏见。在修正了研究方法以后,他们发现在双语和智力发育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自此以后,关于双语能力对儿童在语言和非语言方面的认知和元认知的正面影响得到反复确认。在得出双语能力对儿童认知具有正面影响的研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选择两种语言能力比较均衡的双语者作为测试对象。只要一个双语者具有均衡的双语能力,那么,比起单语者来,他在学习方面获得的优势就更大。

与双语教育认知论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母语对第二语言(外语)的影响。在行为主义鼎盛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语言学习就是语言习惯的形成过程。行为主义语言学家假设,学习者的母语习惯会妨碍其第二语言(外语)习惯的培养。学习过程中所犯错误反映了学习者母语的语言结构。但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者的观点发生彻底的改变。他们似乎觉得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很多第二语言错误难以用母语习惯迁移加以解释。但即便这样,也不能断定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完全没有影响。

Lessow-Hurley (2000)在总结双语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时指出,就添加性双语教育(母语+第二语言)来说,基础研究已经证明,双语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1.学生在一种语言里学会的概念和技能会迁移到另一种语言之中;2.学生母语能力的发展有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3.学生认知性语言能力会得到正常发展;4.两种语言能力为学生成才创造了更好的机会。

二、双语教育有效论

讨论双语教育效果,必须厘清两个基本概念,一是双语计划实施的成败,二是双语教育的教学效果。二者虽然关系密切,但前者侧重点在双语计划的管理,后者则强调双语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这里所说双语教育效果,指的是后者。一些美国的研究者总是喜欢将二者混为一谈,在一系列双语计划失败之后,他们匆忙作出结论,认为双语教育在实践中是无效的。这种看法显然失之偏颇。美国有关双语教学效果的研究仍然没有取得最后结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效果研究总是与政治、文化问题纠缠在一起。双语教育效果研究至今未能获得突破的另一个原因是技术难度太大,变量太多。尽管如此,稍加浏览最近几年的从众多研究,还是能够从中看出某些端倪。

首先一些学者建议准确定义“成功”的概念。成功的双语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引导他们取得学业进步,并培养其社会文化整体意识。每一种语言提高的水平,由双语教育的目标决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校要么仅仅以标准化测试,要么以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来检验双语教育效果。社会文化整体意识涉及到学生在主流社会和非主流社会发挥作用的能力,可是,双语教育效果测试基本不考虑学生在少数民族社区的生活状况,这个因素甚至连变量都不算。如果把学校的作用再做一点延伸,双语教育效果还应该包括这种教育对学生家庭的影响程度。公正和准确性是衡量双语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国外双语教育,特别是美国双语教育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一些理论研究方法和具有共性的研究成果值得参考和借鉴。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语言教育涉及到极为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基于不同国情的双语教育实践及其理论是不可能照搬的。我国在实施双语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寻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Brisk,M.E.(1998).Bilingual education:from compensatory to quality schooling(A),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Hamers,J.F.and Blanc,M.H.(2000).Bilinguality and Bilingualism (M).2nd edn.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Johnson,R.K.(1997).Immersion Educatio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谭 杰、张 春:四川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是什么改变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下一篇:港口城市物流发展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