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

时间:2022-08-09 07:22:55

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

【摘 要】高职教育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是保证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本文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从专业理论、实践经验、科研能力、教学方法、思想品质等几个方面探索高职教师提升个人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师能力 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156-02

一 不断完善专业理论体系

学校首先是作为一个传播知识的平台,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教授学生有效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构建不同的专业体系背景,以适应社会对不同领域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同样应该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作为实践能力的支撑,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完善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除此之外,作为高校教师,在面对知识大爆炸的社会现实时,还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对新事物、新知识保持高度的敏感度,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习惯,让自己的理论水平随时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教授给学生的知识能够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总之,教师个人的专业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进步完善的动态过程,这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努力。

二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职业资格

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除了解决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外,还需要相关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和社会服务经验,在课堂上建立起密切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从不断参与企业和社会的实践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便将课堂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际生产需要。其次,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还应该积极获取相关背景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保证教学中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质量。由于高职教育是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主导、以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产学研相结合为途径的教学过程。学生既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强化操作技能培训。作为高职教师,其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培养出的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因此,双师素质教师是保障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确保高职教育特色的现实要求。

三 培养较高的应用科学研究能力

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在职业教育中也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国外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社会非常重视高职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是我们应该明确,高职院校和普通院校在科研工作的定位上是不同的。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应该以应用型研究为主,注重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应用,以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推广,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高职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应用型科研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生产中的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应用型科研课题应该来源于实践,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中出现的管理和技术难题入手寻找课题。二是要将研究过程与实践密切结合,以生产实践的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脱离实际,空谈理论,最终导致研究成果与实际情况脱轨,无法真正应用。三是要有积极推动和体现研究成果体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能力。应用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因此,做好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才能将科研成果切实转化成生产力,以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四 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个人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从他所受的教育经验中获

――――――――――――――――――――――――

*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编号:JG2015004)

取而来的。高职教师队伍中,极大一部分都是在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因此,如何将过往学习经历中的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转化为适应高职教育的模式是考验高职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问题,如何体现出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教学思路,也是体现一个高职教师是否合格的关键指标。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分为“理论与实践并行”“理论为实践服务”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三种类型。“理论与实践并行”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独立,理论知识以学科逻辑编排,系统性较强,而实践教学以实际生产内容安排,脱离系统理论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融合进入实践操作中,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理论为实践服务”引入以岗位需求分析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方式,将实践能力置于理论基础之上。这种模式下,学生重实操,轻理论,进入工作岗位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独立的强调理论和实践或片面的扩大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都是不合理的。高职教师应该认识到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并加以改善,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工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真正做到两条腿走路。

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掌握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首先必须对当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正确的认识。比如当前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自我意识较强,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多的特点。传统以课堂教授为主的被动学习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这些特点,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指导方法上做适当的改变。而面对学生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情况,作为教师,不能排斥学生这种课堂外自我获取知识的情况,而应该充分承认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价值,并做相应的指导,帮助他们筛选有用信息,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扰。除此之外,作为高校教师,还应该能够熟练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和原理,使教学达到高效质优的效果。比如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学习行为来调节教学方法等等。

总之,合理的教学指导方法和手段对高校教学适应时代的变化至关重要。

五 具有过硬的道德品行修养

作为高职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形象,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师德是指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简而言之,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人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期许如此之高,只是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为教师是教育工作者,因其行为的示范性和结果影响的深远性。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教师,其师德应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2)要有爱岗敬业精神。对岗位的热爱和敬业精神是保障教师将自己的个人追求融入教育事业的有力支撑,是拒面各种外界诱惑的精神力量,是学生成才的有力保障。(3)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教师应注重个人人文素质的修养,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思想和行为上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正确的影响和引导。

总之,作为一个合格的高职教师,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深入实践并能够将实践经验引入教学课堂之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第一要务;同时,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具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科学研究创新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还应该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最后,作为高职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做好表率,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薛建平、史良俊、谯时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1):5~7

[2]赵志群.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J].职教论坛,2009(10):1

[3]于永顺.浅谈师德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J].散文百家(下旬),2015(1):117

上一篇:让微积分课堂教学“活”起来 下一篇:广西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工作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