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时间:2022-09-18 02:22:47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清中胆红素、D-二聚体(DCdimer,DD)的动态监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本院确诊的AMI患者78例作为AMI组,同期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人员20例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统计分析AMI患者住院时、急性期和治疗后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变化,应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AMI组患者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胆红素; D-二聚体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ynamic monitoring the serum bilirubin,DCdimer(DD)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MI).Method:78 patients with AMI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s as AMI group,20 cases of health personn were selected from medical center for the same period as healthy group, serum bilirubin, DD level were detected by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method ,and analyzed change of serum bilirubin, DD level of AMI patients in hospital, the acute phase and after treatment serum bilirubin, DD level.Pearson analysis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Result:AMI group patients bilirubin,DD expression level were higher than healthy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Bilirubin; D-dimer

First-author’s address:Nianshan Town Health Center of Huidong County,Huidong 516347,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1.023

急性脑梗死(AMI)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可致使患者出现头痛头晕、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发生[1]。AMI的病因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多数患者在发病早期临床症状较为轻微[2]。但由于随着病情进展和起病的突然性,可在短时间内(1~2 d)达到高峰,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各种检测指标及时掌握病情程度和变化情况,可有助于医师针对性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降低患者病死的风险[4]。对此,本院通过动态监测患者和健康人员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变化,以进一步监测AMI患者的病情和提高患者的疗效、预后水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本院确诊治疗的AMI患者78例作为AMI组,男42例,女36例,年龄3~64岁,平均(53.29±7.4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1 h,平均(7.58±2.16)h,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其中45例患者给予单用阿司匹林治疗,33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所有患者病情均得以控制,同期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人员20例作为健康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1~66岁,平均(54.31±7.72)岁,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医药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给予早晨空腹处理,抽取左上臂静脉血6 mL置入无菌抗凝试管中并存放于冷藏库,次日对所有血液标本进行一次性解冻和血清分离,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试剂盒由深圳晶美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在无菌条件下严格依据说明书和相关规定进行。

1.3 观察指标和标准 统计分析AMI患者住院时、急性期和治疗后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变化,由两名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和依据说明书参考标准进行数据读取和评判,意见不一致则由另一名同等资格医师参与,最终结果遵从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应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AMI患者血清中胆红素水平与DD水平的关系,P

2 结果

2.1 AMI组和健康组患者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比较 AMI组患者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AMI组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比较 AMI组患者在急性期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最高,在住院时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次之,治疗后血清中胆红素、DD水平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AMI患者血清中胆红素水平与DD水平的Pearson分析 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中胆红素水平与DD水平呈正相关(r=0.689,P=0.006),见图1。

3 讨论

AMI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主要表现有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5-6]。目前,AMI的治疗以抗凝、活血以及手术为主,目的在于打开病变部位闭塞血管、改善或恢复患者脑缺血组织的再灌注、防止血栓形成及保护神经细胞等,以恢复正常血液循环[7-8]。但由于患者起病突然和病情进展快,且治疗效果有限,治疗后仍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9-10]。因此,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程度和变化情况并作出及时性的相应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1-12]。

有文献报道,AMI患者发病后,机体存在明显的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亢进,呈高凝状态[13-14]。同时,邢影等[15]研究显示,AMI患者动脉硬化较为严重,致使其内源性抗氧化能力下降,引起抗应激的保护性作用减弱,从而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上升。本研究通过动态监测AMI患者和健康人员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情况,结果显示AMI患者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员,此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相同,表明患者发病时可引起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升高;此外,AMI患者在急性期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最高,在住院时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次之,治疗后血清中胆红素、DD水平最低,表明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也随之改变,病情越严重,其表达水平越高,而Pearson分析法结果显示,患者血清中胆红素水平与DD水平呈正相关(r=0.689,P=0.006),表明两者在AMI患者病情进展过程中存在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胆红素作为一种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剂功能,可有效抑制亚油酸和磷脂的氧化;而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可作为一个纤溶过程中的特异性标记物。AMI患者在发病后由于动脉硬化和血栓等因素,可致使脑部出现应激反应,引起胆红素水平上升,而胆红素升高可能有利于脑卒中后降低血脂、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脑组织,即为一种保护性反应;同时激活机体纤溶系统,导致纤维蛋白单体水解反应加快,引起DD水平上升;而患者在急性期病情进展最为迅速,其氧化应激反应和纤维蛋白单体水解反应也最为剧烈,表现为胆红素、DD水平上升,治疗后病情得以控制,则表现为胆红素、DD水平有所下降。因此,通过联合监测胆红素和DD水平可无创性为AMI患者病变程度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综上所述,AMI患者发病时可引起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发生改变,且两者呈正相关,动态监测其表达水平对评估患者病情进展和疗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金志萍,刘学源.低频电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J].上海医药,2012,33(1):51-52.

[2] 马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7):1091-1092.

[3] 李海华,胡振龙,陈甜,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脑利钠肽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4,43(24):3226-3228.

[4] 张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改变意义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7):2279-2280.

[5] 俞佳,程力群,吴丹玲.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甲状腺功能的监测及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1):159-160.

[6] 曾素琴,琚璐,陈静.急性脑梗死患者MMP-9及Cys-C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9):958-960.

[7] 陈志成,郑广阳,叶镇威,等.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4):93-94.

[8] 王瑞先,臧立会,张艳.双抗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14,34(B06):55-55.

[9] 陈峻,赵岚,程梅,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叶酸检测的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4,20(5):220-221.

[10] 王建亭.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0):64-65.

[11] 王英海,解春丽,张爱华,等.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2):42-43.

[12] 徐玉,李林芳,谷建芳,等.载脂蛋白C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22(5):328-329.

[13] 贾瑛,穆红.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和胆红素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意义[J].广东医学,2014,35(10):1580-1581.

[14] 吴为强,顾向明,范晓,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蛋白(a)与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比值检测的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4,20(5):222-224.

[15] 邢影,张旭,常春娣,等.血清胆红素水平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2):126-128.

(收稿日期:2015-03-05) (本文编辑:陈丹云)

上一篇:横切口顶入法腹膜外剖宫产临床分析 下一篇:智能终端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