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社会和谐”理念

时间:2022-08-09 05:40:13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社会和谐”理念

摘要:“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核心,“和”也是传统音乐的基本理念,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着的朴素、含蓄的和谐思想,反映着人们对社会和谐的向往,寄予了“音”“声”以“和”的期望。

关键词:音乐艺术;中国传统音乐;社会和谐;和;音乐美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意蕴深厚、以“和”为价值取向的传统音乐,它主要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四部分。“中和”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审美形态之一,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核心思想。“和”作为一种审美品格,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它凝聚了华夏民族的社会和谐理念:音和――心和――人和――政和――社会和谐。“和”据《辞源》释义为“和顺”、“谐和”;“谐”为“和合”、“协调”。和谐就是指人的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应处于协调、适宜、恰到好处的一种状态,而和谐社会更是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在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体现出这一人生理念,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自身思想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及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等。

一、人的心性“和谐”

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观念具有突出的人文内涵,先秦时期的儒家所提倡的“中和”、“礼乐”都是以人为中心的音乐美学思想。“和”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也是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子曰:“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这就是说音乐能够促进人的性情修养陶冶人的情操。孔子既重视音乐中的人格内涵,也重视音乐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仁”,“仁”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因而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歌乐者,仁之和也”(《孔子家语》)的观点。音乐对人性情好坏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传统音乐教化人抛开个人功利、提高内心修养、成为一个“和”的人。从思想史上看,先秦儒家思想提出以“仁”为思想基础的人性理论,体现了人的审美意识从“神本”转向“人本”,突出了人文精神特征。道家的“无为”思想虽主张听任于自然,但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却是通过否定的方式从反面表达了对人性情的关怀,与儒家以互补的形式共同反映传统人文内涵。

传统音乐的价值突出表现在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和伦理政治制度的建构上,认为人的全面修养与音乐是分不开的,优美的音乐能提高人的情操,使人达到“和”的心境,在人文精神上得到深化和升华。从欣赏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多在清静、优雅的环境中独享传统音乐之美,从而能深刻地体味和感悟人生意境,体现心境之“和”。此外,音乐还具有一定的医疗功能,可调节人的神经活动和生理节律,“和谐”人的性情。传统音乐不但能给人以审美愉悦,还能改善人的心性,塑造理想人格以实现“仁”、“和”,从而促进人自身的和谐。

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音乐的产生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们对大自然感悟的反映。《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表述了我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展现出平和、自然、恬静的东方音乐审美情感。

我国古代美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称。它注重人的自我完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和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先秦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这都表明了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与艺术之间的“枢纽”,它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应当在相互渗透中达到和谐统一。主张在主体内部寻求自然之道,将个体投身到自然中去,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传统音乐注重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性,重视音乐作品的整体神韵,从总体意境上把作品各部分要素联系起来,从而展现音乐的整体美。

孟子的“心性论”与庄子的“法无贵真”都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美学思想,自然界是一个包罗万象、形态各异的集合体,传统音乐以情感性表现着自然界。它是人的思维创造和自然万物之间的完美结合,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中国传统音乐具有对于大自然意境的模仿性,如古琴曲《高山流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古筝曲《渔舟唱晚》及各地的民歌都展现出各异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思想体现着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人与自然之“和”,是人的精神在自然景物中的融会贯通,是美与善的有机统一。在《高山流水》巾既能体会到山水变换的自然美,又能透过自然美映出人的坦荡胸怀和高远抱负,使天、地、人在“和”中得到统一,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是朴素、简朴、含蓄的,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他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和”的情感态度;道家倡导“天地之和”,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提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这些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在传统音乐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自然与传统音乐的关系,更感受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关山月》、《渔舟唱晚》等曲目不仅诠释了自然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一切和谐因素中最为基本的因素。音乐是人感性与理性统一的体现,是人心理情感的外在反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它必然会对人的思想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孟子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孟子・尽心上》)荀子说:“夫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这表明音乐对人心具有较强的感化作用,它能促使百姓和睦相处,遵守国家的法度。

传统音乐的“中和”是“乐在人和”的“中和”。传统音乐不仅能够使人愉悦,也能调整人的思想情绪、塑造人格,使人与人之间实现和谐共处。《乐记》在论述“中和”音乐时说:“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知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庄子・天道》中论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这里的“人和”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欧阳修也曾说:“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古人的这些音乐美学思想都说明音乐对人具有较强的教化作用,通过音乐的调节作用最终可以达到“人和”的境界。在我国传统音乐作品中,这种“人和”理念得到较多的体现,将 “和”的意识用音乐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之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从而达到和谐相处的状态。

四、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

音乐与社会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社会结构形态变化的反映,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音乐能够进一步促进政治的和谐、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起到安邦治世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的传统音乐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和谐思想,从以“和”为美的理念出发,中国古人在音乐的审美功能上提出“礼乐”、“仁”的主张,主张利用“礼乐”思想使社会得到稳定和发展,即“安善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仪礼・祀记》);利用音乐塑造理想的人格以达到儒学中的“仁”,如《乐论》中记载“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音乐不但具有审美愉悦性,而且还能通过心理的作用规范人的性情,增进社会交流、影响社会风俗、改变社会面貌,从而增强社会政治的和谐性,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儒家学派认为音乐对社会兴衰具有一定的影响,主张以乐节情,在人伦调和的基础上与天地调和。孔子认为“乐教”的目的就是使音乐成为服务于政治的工具,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如《礼记・乐记》中说:“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在提倡“和”的音乐的同时也明确反对不和的音乐,又如孔子在《卫灵公》中说:“乐则韶舞,放郑声远接人。郑声淫,候人殆”。认为不“和”的音乐会破坏社会的和谐。《礼记-乐记》中还说:“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闲。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总之,“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传统音乐中“和”的审美理念是我国历史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当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形成的思想来源,我们要深入理解先哲的思想理念,发挥音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有效建设。

上一篇:试论《荆钗记》的传播接受 下一篇:艺术让城市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