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笔墨的实在性和实用性

时间:2022-08-09 05:36:30

摘要:对笔墨概念的阐述,表明笔墨与中国画的深切联系。通过山水画的发展来看笔墨随时代的演变。经晋、唐、宋、元、明、清、至今墨,看出笔墨随时代的进步和不同时代对绘画的影响力,进一步论证了笔墨的实在性。通过自己在平时的实践中对笔墨用法的总结和各名家的笔墨经验来论证的笔墨的实用性

关键词:笔墨;实在性;实用性;笔法;墨色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52-01

在当今时代,中国画的发展中笔墨成了关键的问题。有些人认为笔墨并不是国画的根本,是传统的表现,那么当代人岂能被传统拴住手脚?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远离传统又不能脱离传统。传统是古人智慧和长期实践的结晶,我们今天的创造就是为了创造明天的经典,没有了传统就没有了中国特色。笔墨并不是国画发展的绊脚石,相反它是国画发展的前提。

一、笔墨的概念

笔墨的概念就是所谓的中国画与其艺术实践的概念,因它是中国画借以表现生活而为之造型传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建设的要素,反映着中国画精神面貌的特征。

二、笔墨的演变历史

在笔墨的发展中我以山水画为例阐述:

如魏晋到唐初时期,山水画多用“春蚕吐丝”一类的细均而无变化的线条勾勒轮廓,再填以重彩,线描还徘徊在不成熟的初级阶段。

南齐时,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了“骨法用笔”的观点,把用笔提升到绘画的中心地位,使用线造型成为中国画的基本要素。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次提出了“书画同源”、“同法”说,指出用笔要追求书法意趣,使其增加了更深一层的内涵。从中唐水墨画兴起开始,到五代荆浩“六要”中提到的“气、韵、思、景、笔、墨”,从理论上才予以肯定,并使之用笔相结合,使山水画的表现力度大大加强。荆浩还在《笔法记》中评价吴、项绘画风格,说:“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说明此时笔与墨正处于分离与结合的转折阶段。在整个宋代,绘画的发展日益成熟,特别是山水画成为了绘画史上最为写实的时期。绘画作品重视对细节的具体描写与刻画,强调“师造化”,应用笔墨在追求写实的同时,也追求笔墨自身的美,注重神似与诗意。

直到元代,自“元四家”而形成的“文人画”,对笔墨强调日益突出。元画追求写意的笔墨意趣,提出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艺术表现中的笔墨本身,认识到笔墨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相对独立的美,而且在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主观精神、境界和气韵。但从整体的艺术创作风格上看,元明时期还是比较写实。

到了清代,用墨便成为了这一时期名家们争相掀起的风尚,丰富了笔墨的表现内涵。石涛就在《画语录》中提出“笔与墨会,是为氤氲”,笔与墨的结合,就像天地之元气相汇合那样自然、密切,这使中国绘画中笔墨的审美层次进入了一个新高度,像石涛、朱耷等人为了抒感,张扬个性,掀起了一个笔墨意象表现的巨澜。但是,在笔墨取得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像“四王”等一些画家并未抛弃对物象形的表现,继续保持了一种拟古的艺术风格。

可见,笔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了“古法用笔”、“以书入画”、“不求形似”、“绝似而绝不似”。在笔墨语言本体性的演变过程中,笔法、墨法传达了中国文人对社会对人生一种深沉的忧患和安乐意识。

三、笔墨的运用

笔、墨各有其法,笔有笔法,墨有墨法。单就笔法而论,又有着它独立的审美价值。诸如:顺、逆、光、干、湿、刚、柔等。中国画历来重视线的表现,用线塑造形象。线是不是能准确的表达物象,是不是有力量,有无韵律在其中都是要靠笔的运用。

墨,主要在渲染和表现画面,使其产生气韵生动。墨分五色:黑、浓、干、湿、淡,墨色生韵的关键是水,水分的多少产生干湿枯润的变化。墨的用法很多,如:浓墨法、积墨法、破墨法、泼墨法、宿墨法、焦墨法等。

上述了笔与墨的用法和各自的表现形式。在此就介绍一下当代的几位著名画家的笔墨经验和笔墨特点。

傅抱石:在写意的技法中,他最重视“线”和“墨”甚至认为“中国画的生命怕必须永远寄托在线和墨上,这是民族的,”他认为由“线”的高度发展。经过“色”的竞争后努力于“墨”的完成。这三者混合汇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

潘天寿:他的绘画作品以大笔粗线为主,是“大写意”其用笔果断而强悍,又精练。潘天寿用墨厚重而多变化,在大块墨团中也似乎有一股力量在行动。

综上所述,从古至今笔墨在中国绘画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它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实在性和实用性显而易见,笔与墨是可以各自独自存在,但又不能截然分开,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语言。讲笔墨不是民族感情,也不是保守泥古不化,而是由中国画材料的特殊性决定的,在中国画里笔墨将永远存在。

参考文献:

[1]林木.笔墨论[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

上一篇:论数码版画的发展及其审美特征 下一篇: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