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笔谈 第2期

时间:2022-08-09 12:31:15

室性早搏(又称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在老年人常规心电图中的检出率为5―10%,而动态心电图检出率为60―100%。其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患者,也可见于正常人群。正常人发生室性早搏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室性早搏临床上常表现为胸闷、心悸、头昏、乏力等,也可无任何症状,仅于体格检查或心电图检查时才发现。

如诊断为室性早搏,则首先应明确室性早搏的性质,是器质性的还是功能性的。并完善相关检查,如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血压、胸片、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明确室性早搏是否为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是心脏器质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等所致。对伴有典型胸痛症状或心电图有ST-T动态改变者,宜行冠脉造影检查,排外冠心病。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不会增加发生心脏性死亡的危险性。即使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属于频发室性早搏或少数多形、成对、成串室性期前收缩,预后一般良好。从危险、效益比的角度来说,不支持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症状明显,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症状而非减少早搏数量,应减轻病人顾虑与不安,避免诱发因素,如吸烟、喝咖啡、情绪激动等。必要时可使用镇静或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剂(如倍它乐克等或慢心律、心律平等)。

药物中毒(如洋地黄,奎尼丁等)所致室性早搏,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电解质紊乱或甲状腺功能亢进所引起的室性早搏,通过纠正电解质紊乱,有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室性早搏往往会消失。

而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消除促发因素。如高血压病应积极控制血压、逆转左室肥厚心肌。对冠心病患者可通过药物或介入治疗改善心肌血供;纠正心功能不全和电解质紊乱。在此基础上用β受体阻滞剂作为起始治疗。抗心律失常药胺碘硐用于复杂室性早搏的患者,可使总死亡率明显下降,特别适用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胺碘酮对室性早搏的治疗很有效,但长期应用则要注意其副作用。心脏方面的副作用包括心动过缓(2%)、室性心律失常加重(1~2%),偶尔还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0.7%)、充血性心力衰竭恶化(2%)等。最严重的心脏外毒性为肺纤维化(0.5~1.5%),可致死亡。为此,治疗期内应每隔3个月左右行胸部X线与肺功能检查,及早发现毒性状并及时停药。每日用药量少于300mg的维持量,可较少发生肺毒性。高龄、维持量过大,均为发生肺部毒性的危险因子。胺碘铜含碘量较高,长期应用还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患甲状腺疾患及对碘过敏者禁用。长期用药者应注意随访甲状腺功能。长期服用本药还可造成眼角膜微粒沉淀,轻度影响视力,停药后可恢复,亦可用甲基纤维素滴眼预防。对不宜服用胺碘酮的非心肌梗死的器质性室性早搏患者,也可选用慢心律或心律平。我国学者证实,在非心肌梗死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慢心律、心律平和莫雷西嗪是有效且比较安全的。值得提醒的是,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故在使用上应在医师的指导、配合、监护下进行。不要轻自妄为。

上一篇:张学良世纪传奇 下一篇:长寿之道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