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人权利法理分析

时间:2022-08-08 11:58:56

我国老年人权利法理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9亿,且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老年人作为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特殊群体,理应享有需要全社会予以特殊保护的权利。从法律方面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利,使其免受侵犯,对我国将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老年人;权利;法理分析

[作者简介]谢秀珍,山东政法学院讲师,法律硕士,山东济南250014

[中图分类号]D9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30-04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在天津举行的2009中欧社会论坛时透露,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9亿,且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早已超过老龄化社会的国际通行标准。所以,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口老龄化在我国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已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从法律方面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我国将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一、老年人权利保障的思想渊源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老”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当时的生活方式决定老年人凭借其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及见多识广而成为家庭、社会或国家的权威,受到人们的尊敬。另外,由于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的落后,决定当时老年人口数量稀少,构不成家庭生活的负担或压力。“家有一老,犹如一宝”是尊敬老年人的最好诠释。我国历代不仅有尊老敬老的礼法习俗,还有很多保护老年人的法令。如孔子认为学敬父母是子女立德之根本;而孟子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认为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所有的老人,将敬养老人由孔子的家庭伦理规范推广为全社会的道德规范。我国历代的法令都有类似的规定,凡需赡养老人者,官府可以减免其徭役和赋税,有罪者可以减轻其刑罚;同时,都把“不孝”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严厉处置,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自西汉以来,直到清代,朝廷都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敬养老人的具体内容,违者以“不孝罪”予以严惩。由于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在我国民间,孝道与崇老已发展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与习俗。

西方对老年人权利保障最早来源于17―18世纪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其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人道平等原则。该原则认为每一个人,不论年龄、身份、健康状况等都享有人的尊严,而且这种尊严必须得到尊重。老年人由于生理原因,成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社会对他们的各项基本权利予以保障,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对老年人权利的保障正基于此。

二、我国老年人应享有的权利

老年人应享有的权利,由于文化传统、历史背景、风俗礼仪等等的不同,不同国家在权利内容、保护程度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从我国有关权利保护的法律法规来看,老年人当然享有人身权利、政治权利、财产权利等所有人共同享有的权利。但这里所说我国老年人应享有的权利是指老年人除享有宪法和其他法律所赋予的每个公民所共同享有的权利(如生存权、居住权、参与社会权等)之外,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还应享有需要全社会予以特殊保护的权利。

1 被赡养的权利。老年人被赡养的权利是指老年人生活在社会中享有被他人和社会所赡养或抚养的权利。所谓赡养,是指赡养人对被赡养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中照料以及在精神上要给予慰藉的一种义务。

按照目前我国法律规定,赡养是指晚辈对长辈人的供养,比如子女对父母或孙子女对祖父母。由于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是“反哺式养老”,所以我们更多是指晚辈对长辈的赡养。子女赡养父母,历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既是道德规范,同时也是法律规范。在封建社会,子女如果不赡养父母,不仅被视为“不孝子”受到全社会的谴责,而且属于法律中不可饶恕的“十恶”罪中的“不孝罪”。现代社会,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以及继承法等法律中,都相继对子女赡养父母作出了规定,使老年人被赡养和抚养的权利有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

赡养可以分为子女亲自赡养和特殊情况下向被赡养人支付赡养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5条第二款规定: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婚姻法》第15条规定: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不论是子女亲自赡养还是向老年人支付赡养费用,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就是对老年人的精神慰籍。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不满足,吃饱穿暖这种纯粹的物质赡养,更渴望享受传统的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有些地方尝试将子女定期回家看望父母立法,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这是传统社会主要的养老形式,但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显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赡养老人的责任亦同时转向社会,要求社会承担起对老年人赡养的义务。赡养,既包括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也包括社会要建立完善的养老机制使老年人度过自己的晚年。

2 婚姻自由的权利。《宪法》第49条规定:禁止破坏婚姻自由。《婚姻法》第2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规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这些法律规定表明,我国老年人同样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据统计,在我国的老年人中,有1/3以上的老年人丧偶或者离婚。在这些丧偶或者离婚的老年人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有再婚的意愿。然而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这种权利却不能很好地实现,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老年人再婚颇为不屑,认为老年人不缺吃、不缺穿。尤其是老人的子女,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成为抵制老年人再婚的主要力量。其实,老年人再婚,主要是感情以及生活上的需要。近年来,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老年人自杀率居高不下,各种类型精神疾病困扰着老年人,其中,丧偶以后独居的老人尤其明显。老年人在步入老年以后,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生活自理能力也越来越低,而且人年龄越大有时思维模式越像小孩,尤其是身体出现不适时,对他人的依赖性就增强,而年轻人由于本身和老年人就存在代沟,再由于工作以及自己的小家庭,往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年轻人的照顾更多的是物质上的,身体上精神上的则不能满足。

3 处分个人财产的权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9条规定:老年人有权依法处分个人的财产。财产所有权是财产所有人的基本权,而对财产的处分权又是财产所有权中的核心。老年人有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处分自己财产的权利,任何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子女和亲属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干涉。

4 继承遗产、接受赠与的权利。老年人不仅享有处分个人财产的权利,还享有继承遗产权和接受赠与权。《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9条规定:老年人有依法继承父母、配偶、子女或者其他亲属遗产的权利,有接受赠与的权利。

5 劳动权。劳动权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并不是说要强迫所有的老年人都要劳动,退休制度正是国家对他们过去工作的肯定、关怀和体贴。老年人可以在家休息,安度晚年,但也有很多老年人想要继续工作。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的一次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城市地区60~64岁和65~69岁两个年龄组的老年人有就业愿望的分别是44.9%和31.7%,法律就要承认和保护这部分老年人的继续劳动的权利。

我国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对劳动权的规定过于笼统、简单,而且没有涉及老年人主动参与劳动时权利的保障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程度的加强,劳动者数量的急剧下降,我们也需要身体条件允许的老年人从事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所以,这部分的规定应予以加强。我们可借鉴日本、韩国等国的做法,首先在立法上予以确定。日本早在1985年就颁布了高龄人力雇用安全法,韩国也于1992年颁布了老年就业促进法,内容涉及雇佣或促进老年人再就业等方面的内容,对老年人再就业过程中的相关权利进行保护。

6 参政、议政权。社会发展是惠及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所以,社会中每个人都享有依照法律规定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老年人也不例外,而且由于他们都有着丰富的阅历、经验,也希望能为社会发展继续作贡献,社会应为老年人发挥作用提供条件。在涉及社会发展的议题中,应有老年人的参与。老年人的参政、议政权对于老年人权益的促进与发展不可或缺。

7 文化娱乐权。人人都有文化娱乐权,娱乐权对于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丰富的文化娱乐不仅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可以陶冶精神情操,是保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为使老年人能充分享受这些权利,应当广泛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学校)继续学习创造条件。应大力发展适合老年人的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各类文化娱乐场所。

三、侵犯老年人权利的形式

1 虐待老年人。老年人人身权的侵害,主要来自于家庭成员的侵害。

由于虐待老人往往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所以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表现形式。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在2002年的一个文件中(E/CN.5/2002/PC/2)给虐待老人下的定义是:“在本应充满信任的任何关系中,发生的一次或多次致使老年人受到伤害或处境困难的行为,或以不采取适当行动的方式致使老年人受到伤害或处境困难的行为。”具体来说,虐待老人有这样几种形式:

(1)身体虐待:指故意使用器物或使用暴力手段致使老年人的身体受到损害或创伤的行为,更有甚者剥夺老年人的生命。

(2)精神虐待:通过侮辱、恐吓等语言或非语言的“表情暴力”造成老年人精神上或感情上的痛苦、恐惧等。

(3)物质虐待:不承担甚至克扣老年人的生活费、医疗费等经济赡养责任。如未经允许私吞老年人的资金、财产等。

(4)不作为虐待:如有病不给看。

对于虐待老年人,《宪法》第49条第三款规定: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刑法》第260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犯虐待罪没有引起被害人重伤或死亡的,只有被害人向法院自诉,法院才会处理;只有引起重伤或死亡的,才有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4条:禁止歧视、侮辱、虐待、遗弃老年人。

(二)侵犯老年人婚姻的权利。由于受到传统世俗观念以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离婚、再婚在社会上阻力仍然很大,子女暴力干涉、阻挠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生活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侵犯老年人财产权。老年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个人(包括老年人的子女、其他近亲属)均不得侵犯。随着近年来房价的逐步升高,有些老人的子女开始千方百计抢占老人的住房,由此发生的家庭矛盾、赡养纠纷也在逐年增加。一方面,子女在抢占老年人住房,另一方面,对老年人则不管不问,甚至嫌弃老年人多余,这样极大地伤害了老年人的健康,侵犯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老年人的各项权利都可能会受到社会、个人的侵犯,但与老年人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或者说立法上最应加强的则主要是上述几种。

四、老年人权利的保护方式

我国相关的法律主要规定了三种保护方式:

1 国家保护。国家对老年人权利的保护主要是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国家机关来实施的,国家对老年人权利的保护是最终的保护,如果没有国家保护,其他保护都是软弱无力的。

(1)立法。立法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创制的有关老年人权利保护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立法为老年人权利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目前老年人权利立法从效力层次上讲,主要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构成。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宪法和法律中有关老年人权利的保护,尤为重要的是1996年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该法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专门为保护老年人权利所制定的法律,是我国老年人权利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除法律外,我国近年来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老年人权利保护方面的法规和规章。这样,我国在立法方面已形成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共同维护着老年人的合法权利。

(2)执法。任何一个国家立法都不是最终目的,制定法都是为了实施。多数法律制定出来后都是通过执法机关的执行而获得实施的,无论是老年人养老金的发放、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还是维权工作的落实都离不开行政机关,行政手段往往最为直接、最为有效,也最能对老年人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

(3)司法。司法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当老年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要寻求司法机关的帮助。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我国法律、法规或规章对他们的权利保护作了特别规定,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等。

立法、执法和司法是我国对老年人权利进行国家保护的三种有效方式,共同构成我国老年人权利保护的基础。

2 社会保护。社会保护是指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或其他公民对老年人所实施的各种权利保护。由于老年人大多都是居住在社区,所以社区在老年人权利保护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社区要设立专门机构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利。保护老年人合法权利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如果社区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老年人权利保护工作,在社区内形成养老、敬老、尊老的良好风气,老年人权利就能得到很好保护。社会保护优点是可以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但与国家保护相比,在保护力度上要差一些,但它又是国家保护所必不可少的有力补充。

3 老年人的自我保护。老年人自我保护是指老年人自己主动对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社区或其他社会组织提出保护请求,以避免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对老年人提高法制宣传,培养法律意识,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国家保护是最终的保障,社会保护是基础,但要发挥作用,还要依赖于老年人的自我保护。

上一篇: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的法律保障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价值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