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短跑中的途中跑技术分析与训练研究

时间:2022-08-08 10:40:20

浅谈短跑中的途中跑技术分析与训练研究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3-000-01

摘要在途中跑技术中出现了一种腿的不充分后蹬技术来提高跑的频率,达到提高短跑成绩。本文通过运动力学、运动生理学多方面分析这种技术的不科学性,并提出了短跑的途中跑的技术训练方法。

关键词途中跑短跑训练

途中跑时,头要正对前方,两眼要向前平视,上体保持正直或微前倾,两臂要以肩关节为轴,轻松而有力地前后摆动,摆臂动作应以自然协调为原则,前脚掌落在身体重心投影点的稍前面,脚触地后膝关节微屈,足踵下沉,使身体重心很快地移过垂直阶段,接着后腿的、膝、踝关节依次迅速伸展,完成快速有力的后蹬。后蹬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腿完全后蹬直,另一种是腿不完全后蹬直。现在有很多短跑教练提倡并运用后者,原因是它能缩短腿的后蹬时间面提高奔跑频率,其实这种跑法是不科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人的移动就是靠腿的后蹬,而后蹬的实质就是在很短时间内,通过激烈肌肉的“爆发式”收缩,伸伸膝和足跖屈,施于地面力量,与此同时地面则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此反作用力为跑的动力来源,促使身体向前加速运动,而腿的不完全伸展使地面的作用在膝关节处分解了F1,F2,因此,通过人体重心的作用力就小了,如果腿完全蹬直,那么地面的反作用力将全部通过身体重心,推动人体前移,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力和能量。

其次,决定跑速的因素是步频和步长。实验表明,腿的不充分后蹬技术是不科学的,笔者选用两位高三男生进行100米测验,测验时一同学采用腿不充分后蹬技术,一位采用腿的充分后蹬技术,然后再进行交换测验一次。实验证明,采用腿充分后蹬比采用腿不充分后蹬速度要快。

再次,短跑属于无氧运动,肌肉运动消耗的能量是ATP,参与运动的肌肉有臀大肌、腰肌、股四头肌、股后肌群、小脚三头肌等一些大小肌肉,及上肢的一些肌肉,但一蹬时,关节伸展,主要是臀大肌、股后肌群等收缩。膝关节伸展,主要是股四头肌。足跖屈,主要是小腿三头肌、拇长肌、胫骺肌、趾长屈肌等收缩。其它的对抗肌保持放松,这样才后蹬充分。如果采用不充分后蹬技术,后蹬时这些肌肉还没有完全收缩,对抗肌肉就要克服这些动力“爆发式”收缩,这样不但消耗大量的能量,也使腹内外斜肌、腰肌、股后肌群、胫骨前肌肉伤等一些肌肉失去耐力,使100米美中冲剌无力。也很容易造成肌肉拉伤,肌健损伤。所以后蹬不充分伸展技术是不科学的,其实,我们的肌肉像弹簧一样,在弹力限度内,弹簧拉的越长弹力越大。

途中跑的速度多取决于全理动作形式,不用过分紧张跑的本领和速度耐力水平。积极推进后蹬,结合摆腿,超越后蹬并用力屈膝向前上方押出是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紧接后蹬的腾空阶段,摆动腿开始下放,膝关节伸直,并用前脚掌着地,而后蹬腿屈膝并向摆腿收腿,脚接触地面时,为了缓冲而膝部微屈。

在“垂直”阶段,脚跟几乎着地,支撑腿膝、躯干微前倾,全身放松,犹如为下一次后蹬装填弹药准备发射。垂直阶段和随后的后蹬是途另跑技术的两个环节。支撑腿小腿与大腿之间的角度在垂直阶段达到130度-140度。这可以保证跑姿低和后蹬角相当小。以后在快速有力的后蹬条件下,这个小角可使前进运动更加有效。并能减少身体总重心的垂直起落。后蹬角大将会增大身体总重心的垂直起落。使跑的技术效果一直下降。因为这会降低蹬时身体前进水平速度和大大降低摆腿着地时的水平速度。途中跑时,两臂屈肘成90度,前摆时稍向内,后摆时稍向外,手成半屈状态,屈肘的角度稍有变化,前摆时角度小,后摆时角度变大,两臂动作应轻松自然,防止抬肩。通过肩关节横轴与两臂一起绕脊柱运动。向前摆臂时,伴随同侧肩前送和异侧肩后引动作。短跑运动员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跑得是否轻松自然,能否放松此时不积极参与工作的肌肉。

途中跑技术可以根据电影图片并利用角度参数进行分析。费利波夫的研究资料表明,世界优秀运动员短跑技术各种角度参数如下:躯干前倾角是10-19度(离垂直线),跨步时大腿劈开角是90-105度,垂直阶段大腿与小腿的夹角是130-140度。根据谢苗诺夫的研究资料,在后蹬结束时蹬地腿小腿与跑道之间的夹角约42-45度。

途中跑虽然看起来轻松的容易,但它要求运动员具有高水平的动作速度、一般耐力、肌肉力量、快速后蹬时集中肌肉力量的能力和放松肌肉的能力,所有这些要求决定训练手段的方法的选择,及其在训练各个时期中的正确的结合的分配问题。

运动员的水平越高,其身体训练的专项性越强,但是长时间使用范围狭窄的训练手段的方法会使运动疲劳而降低所用手段的效果。因此在准备期的前半期应尽量采用各种各样的一般发展练习,并努力使之生动有趣。

专项身体训练是以不同强度和在不同条件下完成基本练习,以及结构和性质(力量、速度、速率等方面)与基本练习相似练习,专项训练练习是基本练习的个别动作组成,既得于提高技术,也利于发展专项素质,在发展专项素质时,对完成练习的持续时间、重复次数、力量和速度以及练习和休息的交替制度均应进行一定的调整。

高级短跑运动员应在一个年度中安排两个赛期:一月份到三月上半月、七月到九月。准备期在短跑运动员的训练中担负着如下任务:1.提高跑的个别技术动作和完整技术;2.增强发展阶段不足的肌群;3.发展各种运动素质。

训练的基本手段是一般发展练习,从准备期的四分之十起,也包括基本练习(短跑),在准备期内训练量和强度逐步“波浪式”提高,训练量在基础训练周期末达到最高点,而后下降。

比赛期任务是:1.提高跑速(在夏季阶段还要提高速度耐久力);2.适应比赛条件下的快速跑(有对手和观众)。

基于手段是短跑,占总训练量的60-80%,在进入竞技状态周期,当比赛已成为训练手段时,强度达到最高点。

为了达到高度竞技状态(比赛周期开始时),运动员应参加不少于4-8次比赛。比赛周期内训练目的是保持已达到的技术水平和速度耐力水平。

过渡期任务是:1.改变训练条件;2.降低运动量;3.休息和治疗(必要时);4.过渡期的持续时间应不少于2-4周。

训练时期和周期是平稳地一个转入另一个。根据运动员个人特点及其训练水平和训练质量的不同,各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可以改变。

上一篇:青少年田径训练问题初探 下一篇:得“篮板”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