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时间:2022-09-13 08:24:00

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3-000-01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特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表明滨州学院大学生体育消费中实物型消费明显高于其他消费;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主要有经济基础、消费心理和学习、升学压力等因素。为此,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调整体育消费结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提出几点建议,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

关键词体育消费消费动机消费意识消费水平

一、引言

体育消费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为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所做出的一种选择,它包括有形的实物消费和无形的劳务消费。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改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显著变化,原来生存与发展的消费观念向精神享受的消费转变。体育消费从本质上讲属于满足人们享受消费和发展需要的消费。而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特别关注。“花钱买健康”的现代消费观念正悄然兴起,体育消费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所追求的消费时尚。

对滨州学院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发展学生体育消费的策略选择,为大学生进行自身体育消费行为的拓展和制约,同时也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滨州学院作为滨州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具有一定的地区代表性,对滨州学院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成果可以对鲁中乃至整个山东都有一定的推广和参考价值。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一)经济状况的影响

经济状况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针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在读书阶段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资助,一小部分是学校发的助学金、奖学金和打工所得。通常学生在社会中是扮演消费者这一角色,他们本身没有独立经济来源,大多数都是用父母每月提供的生活费来完成学习及娱乐的各项消费。在有限经济能力的前提下,无疑前两项是他们认为理应的消费支出,其次才是进行娱乐休闲的消费。学生在经济来源受限制时,属于较高层次享受消费的体育消费只能抛于脑后。新阶段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刚刚进入小康阶段,居民的预期收支具有不稳定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的体育消费,同时也就影响到大学生的体育消费。

(二)体育锻炼习惯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学生对健身需要和转化为体育消费行为的纽带,体育锻炼习惯的好与坏,与学生对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有着趋同关系,对体育消费的认识,体育消费水平有显著的影响。有良好锻炼习惯的同学在体育消费水平方面要远比没有良好锻炼习惯的同学高。

(三)体育项目、场地

体育休闲娱乐项目少、活动场地紧张等客观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发现滨州学院在学生体育选修课中开设的健美操、网球等课程,深受广大同学喜爱,但由于场地原因无法满足需要,许多同学不得不选择其它本身不太喜欢的项目。全国各个高校在扩招后都存在这个问题。

(四)健身设施不完善导致大学生体育消费能力较低

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与延伸,一些学校、住宅等设施都设在城市的边缘,有些健身锻炼的设施还没有配套跟上,要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健身锻炼场所,不是太远就是交通不便等,所以干脆不练免得扫兴,或是累了不想动,如在寒冷的冬天,根本不会从暖和的被窝里爬出去晨练,所以人的生理惰性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之一。

三、建议

第一,滨州学院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根据他们的不同心理、生理特点,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项目,为其身心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学校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方法和习惯,同时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锻炼对学习、工作的促进作用,并将体育活动作为缓解学习压力、放松紧张心情的手段和途径。

第三,学校重视大学生体育兴趣习惯的养成,培养起终身体育观念,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帮助其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发式。开发、培育适合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市场,引导学生主动、自发的体育消费行为。体育产品多样化,以满足消费人群的各种需要。学校和社会应加大投入,开发一些有偿的体育活动场所和适合学生消费的体育项目,在学校内部实行“物美价廉”的体育消费,充分吸引大学生参与进来,以此达到“双赢”的目的。理顺市场价格,降低体育产品生产成本,促进体育消费品价格适应大学生需求,刺激消费。

第四,学校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他们适应学生体育活动兴趣需求的能力,多开展一些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体育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 黄小.体育活动现状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6(2):24.

[2] 姚丽琴,左新荣.大学生现状研究[J].体育学刊.2008(8):38.

[3] 夏强.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2):19.

[4] 何敏学,都晓娟.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06(5):26.

上一篇:北京市少儿业余体育培训产业发展前景及开发战... 下一篇:对儿童游泳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