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初探

时间:2022-08-08 09:30:20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初探

[摘要] 随着银行业的快速发展,资产规模日益扩大,业务品种成倍增加的同时,资产收益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信贷风险尤为突出。因此信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成为银行信贷管理的重中之中,本文就当前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在工作中应注意改进和完善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 内控制度 贷后管理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战备上走的是一条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粗放式经营”道路。在资产规模益扩大,业务品种成倍增加的同时,商业银行的良垡比例也急剧增加,资产收益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严重威胁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致使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其中信贷风险尤为突出。因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成为银行信贷管理的重中之重。

商业银行的借贷风险,就其生成机理而言,无外两个途径:一是外部风险,通常是由于银行的客户信用、国家政治局势、政府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的风险;二是内部风险,通常是由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不善,或内部人员和机构的主观行为而造成的风险,如决策的失误、工作的疏忽、管理的漏洞等都可能导致信贷风险的产生。本文仅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内部的管理和防范进行研究。

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

1.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风险意识的信贷队伍

(1)对信贷人员的素质要求没有硬性规定。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工作人员也应该是商业银行中素质最高的业务人员之一。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大多是高中生,受过正规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人员有限,信贷人员的进入没有考试、没有资格审查,信贷人员的退出也无章可循,没有形成良性的人员流动和进出机制,致使商业银行信贷队伍的素质整体不高。

(2)信贷人员法律和风险意识淡泊。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致使贷款失去“法律保护”,出现问题往往是层层袒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养成了工作人员得过且过,面对风险麻木不仁,这种工作态度,其信贷工作质量必定难于提高。

2.内控制度不健全,造成制度制定和执行的脱节

(1)内控制度不完善。信贷内控制度在内容上与具体的业务操作规范联系不够紧密,缺少完整的体系结构,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出现业务操作不规范、程序不严密、环节不连续但又无法及时控制的现象。

内控监管人员由于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发挥监管作用。如信贷业务管理中的“三方制约”制度,计划、会计、供三方人员往往彼此缺乏对监督方业务的专业知识,因而无法真正起到对对方的监督制约作用。

落实内控制度的方法和手段还十分薄弱。表现在用人机制不灵活,人员流动性差,既一个综合量化的考核评比体系,又缺乏一个行之有效、赏罚有度奖征机制。

(2)已有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制度和执行脱节。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空缺。例如,信贷工作中的一个基本原则――职能分离、相互制约原则,在大多数基层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各项职能常常由同一岗位的人员兼任,不同环节的业务操作往往集个人于一身,难于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防范风险的作用。

信贷业务操作有些关键控制点的规定还没有落实到位。比如项目评估、审贷分离不可称不是好制度,但是实际工作中也往往因为某些领导者的私下融通或具体扫行的人营私而扭曲变形。

职能监督岗的作用不力。作为商业银行内控体系中“当选性控制”的稽核、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再监督机构,由于其“对本行行长负责,又向上级行职能部门负责” ,因而监督实际上陷入一种“自己监督自己的怪圈,根本无法发挥真正的再监督作用,形同虚设。

审贷分离制度不健全,审、贷各岗位之间职责分工不明确,相互脱节,严重影响着信贷活动的效益和安全。

3.信货风险临近机制不健全

(1)缺乏科学的外部风险评估机制。垡项目的风险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行信贷人员到企业所做的实地调查,审查和投资部门对项目的风险评价也基本上依据一线信贷人员的调查报告。由于信息的非对称,加之信贷员逆向选择的存在,这种做法的最大风险是,风险不是首选贷款企业的客观经营状况,而是信贷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贷款风险程度。

(2)贷款风险责任不明确。目前各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内部责任的划分及承担上,上下级行之间,本科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经办人员之间,风险责任的划分不明确,一些基层行行长权利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另一方面基层行的信贷人员基于其处在信贷工作的第一线,其责任往往大于权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责、权、利不对等,削弱了一线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信贷工作效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管理控制手段落后。尽管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但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评估和控制的临近,以及风险预警预报手段,在相当程序上还是手工加感觉,计算机技术只在前台使用,后台尚未构建网络平台,具有典型的脱市现象。致使非系统风险加大。

(4)对贷后检查的内容和方式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引。在目前的信贷管理上,虽然强调了贷后检查的重要性,但是却缺少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没有刚性要求信贷人员按照规定程序开展市场调研和信息登陆分析,贷后检查报告泛于开工。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复杂化和信贷队伍新人的增加,喧样的管理就显得过于粗放。致使贷后检查不能成为发现问题,防范风险的最后屏障。

二、当前商业银行应当着重做好的几方面的工作

1.从队伍建设入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信贷队伍

信贷队伍的素质是决定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决定贷后管理能否科学有效的关键因素。如果信贷人员诚实,敬业并具有用途本职工作的能力,即使贷后管理制度暂存在漏洞,也可以通过高素质员工的自学性加以弥补。反之,即便贷后管理制度很健全,也会由于员工队伍素质低下而使贷后管理形同虚设。所以只有提高信贷人员的水平,加强信贷人员的责任心,才能保证现有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1)进一步强化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我国加入WTO后,复杂而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对我们提出现实的要求。要信贷工作人员转变传统观念,调整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信贷人员必须抛弃以往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忽视贷款效益性,忽视贷款流动性,忽视贷款安全性的做法,树立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的风险防范意识。

(2)制度性提升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信贷风险防范的问题纬度是信贷人员职业素质的问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现代经营理念的信贷队伍的最根本的宗旨是建立信贷的上岗、从业的资格认证制度、行内外招聘制度、培训与考试制度、责任制度、奖励与淘汰制度、考核制度。通过信贷的上岗资格认证、把好人员的入口,拒庸才与不适合者于信贷队伍之外;通过信贷岗位的从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考核制度、奖励淘汰制度,提高现有人员素质的同时,淘汰冗员、庸员,留能去庸,以使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迅速提高。使信贷队伍成为一个进出有序,流而不腐的组织。

(3)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是现代企业坚守“以人为本”中,权利、义务对行的制度表现。要确保商业银行内部的每一个团体和员工思想和行为与银行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除建立和严格执行约束机制外,还要打破大锅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切实执行责任追究制度使得信贷人员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通过奖励制度,使信贷人员明白追求什么放弃什么。从而有效引导信贷人员行为,避免信贷员的道德风险。通过奖勤罚懒,使得信贷队伍成为一支具有斗志高昂的队伍。

2.建立健全信贷风险内控机制

(1)进一步完善内部授权制度,对各级机构、各个部门及信贷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授权,既要考虑充分调动各和个人的积极性,又要防止信贷权利的过分集中,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 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任。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和授权制度。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授权制度。对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和制度。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授权制度。对越权行为必须给予追究,造成损失的应给予严厉处罚甚至法律责任。

(2)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落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不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3)建立后评制度,所谓后评制度指现行标准对以往年度发放的贷款、企业评级进行重新评估、确认,以弥补、减少因贷款评价不准确、信贷制度不落实、内部道德原因造成的信贷风险的措施。使管理层面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贷后管理。后评制度的内容应包括:企业评级其实性分析、贷款风险性分析、贷前调查及贷后检查真实性检查、责任人处理检查。通过后评制度,对贷款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和修订,对当前的企业状况进行最评价,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同时,减少可能出现的评估失误和道德风险。

3.进一步完善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防范综合体系

(1)建立立体式贷后管理。所谓立体式贷后管理是指对客户的贷后管理从岗位设置上要有不同的岗位参与,从管理层面上要有多个层面参与,从业务分工要有多个业务部参与。立体式贷后管理制度首先是从体制上实现了费管分离,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真实问题,避免逐级汇报造成的信息逐级减,使得到及时处理。可以帮助信贷员把握风险,弥补既做贷前调查又做贷后检查而诱发的道德风险。同时起到示范和警示作用,督促支行重视贷后检查,把防范信贷风险真正落实在实处。

(2)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的预警监控机制。商业银行应在对宏观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市场供求关系及客房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信贷资产行业、区域、品种、集团客户风险分析的基础档案,并通过与各部门各行业、各媒体业已建立的信息交流渠道,形成定期对一些行业或地区进行预警通报、确定高风险范围的风险预警机制。同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信贷资产按“五级”分类标准进行监控,及早发现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建立货款安全和风险政策委员会。监督本行因各种信贷业务活动而产生的风险,根据各行业部门的风险报告,研究控制风险、确定风险程度和减少损失的政策。委员会可由各业务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每个部门都应设专人负责风险调查,同时各部门还应建立相应的信用评估、信息综合等功能齐全的计算机网络,及时交换有关方面的情报。

(3)制定出具体的措施和制度.从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的细致规定。

①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制度。为了使各项货款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上级行要定期对支行的下户情况进行检查、对信贷档案情况进行检查、对总、分行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②上级行的主管领导定期下户进行贷后检查制度。其目的在于在全行树立重视和切实落实贷后检查的理念,使上级行对信贷真实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弥补目前同一信贷工作人员既做贷前调查人,又做贷后检查的岗位设置上的不足,弥补管理上的漏洞,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

③指定上级行贷后直查制度。每年定期集中组织人员由上级行对支行有贷企业进行直接贷后检查。

④制定分行贷后直查制度。明确贷后直查的内容、方法、步骤,使分行下户现场贷后检查规范化、制度化。

⑤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没有按照要求执行信贷制度的支行,根据银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责任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王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三大矛盾,《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06 P24-26

[2]陈一夫:构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框架,《城市金融论坛》:2002.09, P46 -52

[3]石朝格: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经济观察报》,2002.08

[4]樊来法: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城市金融论坛》,2002.10

上一篇:体验经济在体育健身俱乐部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下一篇: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