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习作一个本真

时间:2022-08-08 02:09:18

还学生习作一个本真

课堂实录一:《十面“霾”伏》(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

执教:嘉善县实验小学 祝贵耀

师:三年前,有这样一首诗不知你们是否还记得?(出示:《山城的雾》,生自由阅读)

师:这首小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

师:三年前的这一首小诗,太儿科了哦。(学生笑)读不懂才怪。(学生笑)三个多月前,新华社发了一张漫画(出示漫画,见右下图),你读懂了什么?

……

师:你读到画的里面去了,由看到的景物,联想到听到的声音。画面上所描绘的城市建筑的“咳咳”声,就是城市里人们的――

生齐答:就是城市里人们的咳咳声。

师:是啊,你们是读漫画的高手。解读漫画还有一把更便捷的钥匙,你们知道吗?

生:我觉得应该就是漫画的题目。

……

生:人们生活在雾霾天气里,危机四伏。因此,它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命。

生:我从“十面”看出雾霾到处都是,人们无处可躲。

师:是的,“十面‘霾’伏”,这四个字所描绘的正是首都北京三个多月前的雾霾天气。若是把三年前的小诗《山城的雾》改写成《京城的霾》,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用修改符号尝试着在原诗上改写,教师巡视指导。用时6分钟左右)

……

师:我猜想诗歌中有几处的修改一定是你特有的,别具一格的,且一定有你自己的理由。如第1小节的“无比奇幻”,你改成了什么呢?

生:我改成了“无比可怕”,因为雾霾天气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生:我改成了“无比糟糕”,因为雾霾天气使得人们的出行很不方便,使得原本拥挤的交通变得更加拥堵。

师:这“可怕”,这“糟糕”,就是雾霾带给我们的内心感受。第2小节又是如何改写的呢?

……

师:虽然各自的感受稍有不同,但都折射出对雾霾的讨厌,乃至恐惧的心理。这些都是从内心的感受来写的。(板书:内心的感受)这些感受一定会落在具体可感的景象、声音上,它才会变得更生动、形象。你发现这位同学哪一处的改写也值得学习?

生:我觉得他把第4小节改写成“只听见霾中咳咳的咳嗽声,只看见路上行人的口罩”。生动地写出了雾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适。

师:的确,这前一句是从听到的声音的角度来写的,后一句是从看到的景象来写的,而且抓住的是当时特有的声音和景象。你们一个善于改写,一个善于评价,很棒!只不过对于这“咳咳的咳嗽声”我总觉得读起来似乎缺少了诗歌语言的美感,是不是可以改得更好?(学生专注地听着,没人举手)

师:你可以用我们解读漫画时谈到的“城市的咳咳声”试试。(学生顿悟,纷纷举手)

生:只听见霾中城市的咳咳声。(教师将此句写在原诗旁)

师:好!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第二句,因为它回避了“咳”字的重复,读起来没那么拗口了。

生:我也喜欢第二句,因为第二句好像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你们两位说得都很好,同学们听明白了吗?你能将他们的意思综合起来说说吗?这样看来,改写的时候除了应该选取独特的声音和景象,(板书:听到的声音 见到的景象)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用词的准确。

师:嗯,也对。更诗意地说,要注意用词的生动和灵活。你能试着往下改一处吗?

……

师:我们抓住了在北京雾霾天气中可以见到的独特的景象,可以听到的独特声音,以及内心独有的感受,非常成功地改写了《京城的霾》。我为你们的出色表现鼓掌!(生跟着鼓掌)那就来读读自己改写后的小诗吧!

(先自由读自己改写后的诗,再指名读诗)

师:1月14日,全国有64家报刊媒体不约而同地用头版头条报道了北京的霾,(学生扫读屏幕上呈现的报道,教师解说)……雾霾笼罩了“美丽中国”!

师:从你们专注的神情中我可以猜想你们心中一定有好多想说的话。请你拿出1号信封,里面有一首《送别》和一首《我的歌声里》的歌词片段。你可以试着将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独特的景象、声音、感受融入到其中一首歌词里,在原词上改写。当然,如果你心中有更适宜于唱出的歌,你也可以在旁边的横线上直接写下来。

(学生用修改符号尝试着在歌词上改写,教师巡视指导。用时5分钟左右)

……

生: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霾 你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带给我害怕 情不安宁//美丽的中国母亲/在我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消失/美丽的中国母亲/剩下的只是回忆/你存在 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 我的心里 我的歌声里

(学生鼓掌表扬)

师:改得还真不错。有没有谁能帮着哼一哼?(一女生哼唱同学改写的《我的歌声里》,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好的哦,我哼得肯定没她好。(学生笑)那我就哼一哼《送别》。长城外/故宫边/雾霾灰连天/晚风拂柳咳声残/夕阳家外家//街之南/巷之北/南北车连车/人生难得是清新/雾霾埋了谁(学生拍手打节奏,鼓掌表扬老师)

师:谢谢!其实我哼得真不好,他哼得好。(播放雾霾版的《北京 北京》)依然熟悉的旋律,却传递着完全不同的情感。

师:2013年,那个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雾霾,悄悄地退去了。它是不是真的走了呢?(出示资料)这是我在全国实时空气质量指数地图网站得到的讯息,5月31日,我们可爱的嘉兴竟然排在全国空气污染城市的第一位。(学生感到非常惊异)不敢相信是吧。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用颜色表示空气。此时此刻北京的空气是什么颜色的呢?(教师打开PM2.5.in网站,点击“北京”)红色,中度污染,四级。想不想看看此时此刻嘉兴的空气质量。(点击“嘉兴”)很好!绿色,优,一级。(学生情不自禁鼓掌)

师: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可以试着用诗歌描绘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身边的生活。下课。2号信封里还有一张漫画,是这节课送给你们的小小的惊喜(见左下图)。

课堂实录二:《战火中的孩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

执教:嘉善县实验小学 史抄

师:这张老照片,你一定了解吧?(课件出示习作照片)

生:这张照片是当年日本轰炸我们上海火车南站时的情景。

师:(出示文字资料)是啊,今天,我们要写的内容,就是这一位“战火中的孩子”。大屏幕继续补充写作目标:

师:让我们来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师:是啊,在他的身上,衣衫破烂,满是伤痕。难以想象,柔弱的身体是如何承受这凶残的轰炸的。

生:他的脸上还有泪水。

师:这图片其实很模糊,你怎么能发现泪水呢?

生:因为他在废墟中哭泣,我想,他的脸上会有泪水。

师:这并不是你看到的,而是你想到的。所以不仅可以可以用眼观察,还可以用你的心去观察。

师:让我们继续关注这一张模糊的脸,你似乎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小男孩的嘴巴张得很大,因为痛哭,脸变形了。

生:我似乎看到了他的眼睛,泪珠正在掉下来。

师:对了,还有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双眼睛,除了流泪,还在告诉我们他的心情如何?

生:他很害怕。

生:他一定是在找自己的妈妈,可能在喊:妈妈,你在哪里,快来救我。

师:孩子的眼神在告诉我们,他很害怕,他不知道怎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课件出示:请拿起笔,写一写这个孩子,写出孩子的外貌、动作和神态)

(学生开始第一次写作,约6分钟)

师:现在,我想听一听出现在你纸上的这位孩子。

生:那位孩子,衣衫破烂,无助的心里想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他的脸上满是灰尘,肮脏的泥土沾在他的脸上,还有时时为亲人流下的泪珠――他在呼唤,对,他在呼唤,用呼声表达他的感情:“可怕的战争!”

师:她写出了哪方面?

生:她写出了这个孩子的可怜。

生:她还写到了孩子心里面很害怕。

生:我仿佛听到了孩子的心里面在呼唤着他的爸爸妈妈。

师:是啊,她的语言很朴实,很真实,几句话,把这个人物写出来了。用四个字概括的话,她做到了――言之有物――有这个人物。

生:废墟边上,有一个孩子在哭泣着。他的身上沾满着血迹,衣衫破烂;他的脸上,充满着恐惧和悲伤,因为找不到父母而在痛哭;他的眼睛已经哭肿了,泪水还在不停地流下来。这个孩子真可怜啊!

师:我觉得你写的最大的一个亮点,是有一个总起句,接着再分各个层次来写,最后再补充一句:这个孩子真可怜啊!这是什么顺序?

生:总―分―总。

师: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是一种方法。我们用四个字总结,那就是:言之有――(生:序)

生:突然,远处传来一阵孩童稚嫩的哭泣声,原来,在月台上,还有一个幸存的孩子。我看到,他的衣衫破烂,满是泥污和血迹;我看到,他的脸上,充满着无助、悲伤和恐惧;我看到,他的脸上,挂满了一串串的泪珠,似乎在思念着亲人,想让他们快点回到自己的身边。这个孩子还那么小,日本侵略者怎么那么狠心,让他这么孤苦伶仃呢?他也许会无家可归,流落街头,他的心灵,会留下永远的创伤。

师:说一说,她哪里写得好?

生:她写出了这个孩子的无依无靠。还用到了排比句。

师:她在写作时,用到了一种特殊的方法:三个“我看到”,这是――(生:排比)排比不仅能将句子写具体,更有助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同样,她还用到了另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去控诉侵略者如此心狠手辣。这也更加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运用这样的手法,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更有感情,这就叫:言之有――(生:情)

……

师:这,就是废墟中的孩子,听了前面三位同学的描写,再看这位孩子,此时,你心中是否有许多的疑问?

……

师:是啊,他的父母,也许就在轰炸中失散了,也许昏迷了,也许被埋在废墟底下,在流血在,也许已经离开人世……生离死别,天地失色,日月无光。我忍不住也想问一句,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生:日本侵略者。

师:让我们看看,这伙强盗,到底干了什么!(课件出示图片、文字资料)

(师作旁白:1937年8月28日……此地,死伤无数,一片废墟。此处,景象之惨,触目惊心)

师:孩子们,看了这一幕幕之后,你现在作何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师:我听出来了,你的言语中透露着对日寇的愤怒,对战争的谴责和控诉。是啊,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说不尽,写不完,你们说,我们该不该谴责、该不该控诉他们!

师:控诉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事实说话,还有一种就是直接写感想,用真情去批判。……下面,请任选其中一种,写下你的控诉。(大屏幕出示写作要求,学生开始第二次写作,约8分钟)

……

师:谁来为我们回顾一下这个事件?

生:1937年8月28日,那个可怕的下午,引起了大家的恐慌。那拥挤的人群,正在等着一列火车……

生:1937年8月28日下午,有许多人在上海火车南站候车,有许多妇女和孩子。……一颗又一颗的炸弹无情地投向车站,原本热闹无比的车站,在几分钟内变成了人间地狱。房子倒了,铁道裂开了,候车点一片死寂,只有硝烟还在弥漫,笼罩在车站的上空。

师:写得真好!透过这硝烟,通过这文字,让我们似乎听见了那呼啸的敌机,那巨大的爆炸声,那凄厉的悲呼惨叫声,似乎看到了那一个个可怜的生命在瞬间消失。有没有直接写感想的?

生:日本侵略者为什么要进攻我们的国家?日本侵略者为什么要轰炸我们的国土,轰炸我们的上海火车站,轰炸我们的平民百姓?……我们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

生:战争是多么的可怕!在战争中,许多勇敢的战士倒在了冷酷无情的炮火中,更有许多无辜的生命瞬间消失。让我们一起对战争发出控诉;让我们一起呼唤和平;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灿烂,更加美好,更加阳光;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和平!

师:四个“让我们”,让我们听到了你的呼声。

师:是啊,孩子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将火车南站化为了废墟,成为了人间地狱。在敌机的轰炸中,冒死拍摄下这幅图片的记者,叫王小亭。(出示照片拍摄者的资料)其实,战争摧毁的只是一个火车南站吗?他在用这张残酷的照片,向世界呼吁――(大屏幕出示文字)

生:要和平,不要战争! (大屏幕出示现代战争中孩子的照片)

师: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弹指一挥,76年过去了。现在,许多地方,许多战地记者,拍下了一张又一张战火中孩子的照片,他们也在向世界呼吁――

生: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其实也在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我们的文字,在呼吁――

生: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回去以后,思考一下这位孩子将来的命运。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执教者说课

祝贵耀:我之所以选择《十面“霾”伏》这个教学内容,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这个单元中,学生除了学会阅读诗歌,还要试着写写诗歌,因此,我引导学生从《山城的雾》导入,以诗歌改写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王国。其次,这次习作的话题是“雾霾天气”,之所以聚焦这样一个社会热点,一方面是基于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八的“聊聊热门话题”再度拓展,另一方面是体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要着力关注“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和“日常生活的话题”的建议。最后,这次习作训练是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渗透的一种尝试,也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一种小小实践。

让学生习作能够聚焦到儿童生活中的“闲情雅致”,让每一个学生对习作内容、习作过程和自我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这一定是每一个语文老师追逐的方向。我期望和儿童一同行走在儿童喜欢的真实的、鲜活的、新奇的习作之路上。

史抄:《战火中的孩子》这一课,是看图作文。本次习作目标,是引导学生联系照片的人和景,去看、去想,再分别将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真实情感的表达。

我要做的,就是尽力去感染他们,让他们走进照片,走进那场惨烈的事件,最终通过过去的孩子与现在的孩子、现代战争中的孩子与自己的对比,去感受战争的残酷,去体会战地记者冒死拍下照片的最“本真”的意义,去感悟“要和平,不要战争”的真谛。同时,为了指导并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课前去收集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在课堂上,通过课前谈话,让学生去看一些现代战争中的孩子的图片,使学生联系到自身,这样就更能表达出对同龄人悲惨遭遇的同情了。

综上所述,我觉得一堂作文课,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明晰的目标,然后带着自己的感情,去实现这个目标,如果还有学生有自己“天才式”的自由表达,那就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

辩课实录

主持人:姚彩萍(嘉善县俞汇小学)

参辩人员:

张化万(张化万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

沈丽萍(嘉善县实验小学)

陈小峰(嘉善县西塘小学)

王奇燕(嘉善县实验小学)

沈敏燕(嘉善县范径小学)

孔明娟(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

夏雅萍(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

董大良(嘉善县大云镇中心学校)

张 群(嘉善县泗洲小学)

姚正燕(嘉善县枫南小学)

张国峰(嘉善县车站路小学)

王帅英(嘉善县下甸庙小学)

刘亚君(嘉善县里泽小学)

辩题1:学生习作是不是需要明晰的目标引领

姚彩萍:两位老师整个课堂的呈现,我们都已经看了,结合我们日常的习作教学,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到底要不要给我们的学生一个明晰的目标引领。

沈丽萍:我们的习作教学,在第一学段是写话,第二学段才开始叫习作,强调的是一个“习”字,那么在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认知水平的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习作教学是否需要明晰的目标引领?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当然需要!没有明确的目标,我们的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木,今天的两堂课我觉得都能够比较好地体现教师对习作目标的引领。

沈敏燕:明晰的目标引领可以使教学目标化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共同目标,这样可以使教师的教育愿景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我想到这样一个比喻,不知是否恰当:如果说课堂上没有一个明晰的教学目标的引领,是不是感觉像在一场跑步比赛中,裁判员已经鸣响了起跑枪声,但是运动员却不知道终点线在哪里?

董大良: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可以开放一点,假如说目标引领太明晰了,一堂课一步一个脚印,那么给孩子带来的可能是更多的束缚,因为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小学生的作文是最好的,中学生的作文还可以,高中生的作文基本上没办法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老师一直在做一个“否定”的事情,眼睛看到的往往都是学生的不足和缺点,慢慢地把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否定掉了。当我们的孩子一直活在成人的“否定”眼光中,孩子闪烁的思维火花就渐渐熄灭了。

张群:老师行走在课堂上,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当你走上讲台,实施一个教学活动的时候,就是一个目标指引下的一个教学活动。我们研究的是习作教学,习作教学总目标中的八个字,它涵盖了我们的目标指向:从内容上是“具体明确”,从表达上是“文从字顺”。这是我们开展习作教学总的目标引领。

叶圣陶先生对于作文教学的目标引领说过很经典的话:“习作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学生明乎此,认真练习,教者明乎此,认真指导,终必有成。”综观我们上午两节课,都是在明晰的目标引领下展开教学活动的。如果没有目标的引领,那我们的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姚正燕:我们活动的主题是“还习作一个本真”,“本真”我想是基于学生视野下的习作。祝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迟迟不愿意离开课堂的原因是什么?是写作兴趣。我觉得作文能力的提高,首先是写作的兴趣,然后是写作的意志,再是写作的人格,最后才是写作的技巧。所以我觉得,作文教学最大的目标就是:生活习作法。即要求学生关注的是生活,然后是体验学习的快乐,最后是感受生活的美丽。而不是一堂课一个习作目标,然后提升一个能力。这样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我觉得都是不合理的。

张化万:语文是人文类的学科,它的所有表述,都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最大的一个优点、一个特点,就是模糊。

针对你们刚才这个部分的讨论,我想说的就是:教师想将习作教学教好,自己脑子里这个目标一定要明晰,这个明晰的目标应当是有层次的,同时是允许动态生成的。我们课堂教学的所有教学行为都是给儿童的成长提供帮助,不是束缚。就好像我们去爬华山,有一段路很陡,有铁索的,像我去,就一定要拉铁索,否则不安全。换祝贵耀去,就不用拉铁索,“噔登噔”就上去了。如果这时上面有个景区工作人员说:“你非得要拉铁索的,不拉罚钱!”你痛快吗?你很不痛快吧!

在“目标教学”这个问题上,大概不会有教师站起来说:我不要目标。但在表达的方式上面,我本人也非常反对那种一上课就把要求挂在黑板上,把概念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孩子们去做这件事。这种引领作用是极弱的。儿童在学习中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逐渐地逼近目标,目标不断地丰富和明晰,这是一个真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就如我们今天二位老师上的课一样。

辩题2:学生习作是应该重言语技能还是应该重情感流露?

姚彩萍:我们进入第二个辩题:学生习作是应该重言语技能还是应该重情感流露?

孔明娟:我觉得作文教学,首先应该让孩子有兴趣,想说、会说,而且想写、会写。今天两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感氛围当中,都做得相当好,第二堂课《战火中的孩子》,虽然史抄老师在设计的时候可能是重情感流露,但是大家可能也清晰地看到课堂中有言语技能的指导。而祝贵耀老师的课,言语技能指导方面就更多了。所以我觉得,其实今天的两位老师在重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流露的同时,都无一例外地注重了言语技能的指导。

张群:我认为,我们小学生的习作要重情感流露。为什么?第一,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阶段的习作应该是我们生活的需要,是与人交流、自我表达的需要,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需要,这是我们习作教学的一个基本定位。前几年,有一个7岁的孩子在参加“冰心作文奖”比赛时,写了107个字,获得了一等奖。这个一年级的小孩子,他之所以能够得到一等奖,我觉得还是因为“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他的童真、童言感染了每一位评委。这位孩子所写的“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的情感是在文字中很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张国峰:我有两个观点。第一,因文而异,有所侧重。这是作文指导课的一个原则。比如说明文的话,是注重技巧;而记叙文、诗歌的话,则以情感为主。第二,在真情流露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强技能的指导。我听过张老师好多课,收获很多,其中有一招就是“一步一个台阶,一阶一个提升”,不露痕迹地提高孩子的写作技能。

董大良:大段的独白,如果没有做到言之有序,我想肯定是得不了奖的。刚刚张国峰老师也提到了,我觉得在具体指导写作课的时候,的确应该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今天两堂课中,都是看图作文。看图作文小学阶段的要求就是看清图意和合理想象。我想这个方面,可能重情感流露的权重要多一些。但祝贵耀老师的课上学生学写的是诗歌,对于诗歌习作学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它主要是一种意象的组合,从“文体陌生”这个角度出发,假如说缺少了教师有关言语技能的及时引领,我想学生是会无所适从的,甚至会写一些“假话、空话、套话”的。那写出来的就是诗不像诗、文不像文的东西了。

夏雅萍:有些学生的文章,从言语表达上,是无技巧可谈的。但是从文章的真情流露上面看,我们看到了孩子的一颗真心。所以我觉得,从“还学生习作的本真”这个主题看,我们应该还孩子们一个真情流露的表达场所。其实,为什么作文这条路越走越窄,很多时候就是我们老师技巧指导过分地多了之后,给予孩子们的束缚也更多了。

史抄:面对学生作文,如果你说他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到最后,孩子的想象力没有了,表达的欲望也就没有了。因此我觉得,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我提倡老师们应该让孩子们真情流露,自由表达。

王帅英:看到这一个辩题,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看的《中国梦之声》。我觉得就如一位歌手,在唱歌的时候,如果说是在一点音乐技能都没有的情况之下,情感却真正投入进去了,我觉得这肯定是直接淘汰的。但若说重言语技能而轻情感流露的,那么评委也会说你好像太注重于颤音、滑音了,缺少了对歌的情感的投入。今天听了几位老师所呈现的观点,我觉得还是要以情引路,然后再注重言语技能。

张化万:这个辩题是实际的,它的迷惑性很强,同时它的现实指导意义也很强。一篇好的习作,一定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说踏雪无痕,孩子真情流露,他的语言即思想,语言即情感。刚才谈到的获得“冰心作文奖”一等奖的那个孩子,他的小脑袋里经常想的东西,很自然地流露出来:想妈妈的感觉是想哭的感觉。一年级孩子这样写是很震撼人心的,六年级孩子这样写就可能是一种滑稽了。但是一年级孩子这样写,他就没有言语技能吗?他的言语技能是很好的。一是他言之有物;二是言之有序;三是字都能正确地写下来。言语表达技能强不强?当然强。

习作教学的特质是什么?是要帮助孩子提升言语表达的技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利于儿童更好地把他的情感告诉他人。那么也有老师说:课堂上,你好像只用了五分钟讲“言语技能”,其他时间都是“情感喷吐”。但以我的眼睛里看来不是这样的,整堂课四十分钟,学生都在进行表达自己情感的言语技能的实践。你这个情感怎么来的,是通过语言准确地练习,然后表达出来的。

举个例子,像上次我讲的《吃西瓜》。吃西瓜,学生高不高兴,很高兴啊,很畅快。但是他只能说:这个西瓜很好吃,我吃啊,吃啊,终于吃完了。这怎么行呢?那么怎样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呢?这就是语言技能的问题,在这个技能的实践、提高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丰富儿童的情感。所以我不认为有脱离儿童情感的作文,我也不认为有脱离语言方式的真情流露。

祝贵耀: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言语技能和真情流露是共生共存的。它们并不是一对矛盾体,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应该有机地融合在学生整个习作过程中,融合在整个学习的生命流中。

张化万:是的。好的学生习作一定是言语能力和情感并存的。情感的东西实际上还承载着很重的教育问题,比如育新人、养人格。你看大家的文章,平白如水,朴实无华,单独想想,这些字你都会写的,但是你写来写去就是写不到他这个位置上,那是因为你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没到这个层面。

辩题3:学生习作是从模仿表达开始还是从自由表达开始?

姚彩萍:我们进入第三个辩题,学生习作是从模仿表达开始还是从自由表达开始?

王奇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写作时,有素材,但不知道怎么写;有时呢是长篇大论,却不知所言,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因为模仿是孩子的一个天性。只要我们善于总结、把握,能够正确运用,我想小学生的作文应该可以在模仿中得到有意义的指导。

当然,模仿只是写作的开始,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在模仿中进行创新。最后在课的结尾,祝贵耀老师出示了一张漫画:雾霾天气必备装。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了模仿以后,根据这幅图,回去可以进行创作,可以是进行诗歌的创作,也可以是进行其他文体的创作。

张群:我觉得还是侧重于自由表达。我们新课程一直倡导人的个性化发展,放到我们的语文课程当中,它的几个维度:一是情感,二是过程,三是自主写作。减少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是我们语文课程中的一个简单却真实的理念。

张化万:这个话题很好说的,有很多话好说的。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模仿不是个好办法。于是,当年有好多人对仿写是口诛笔伐。但是,叶老没有说:模仿不是个办法。

刚才大家说,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我认为,人类都需要模仿。中国现代的哪一项科技创造发明,没有模仿的影子?不是对古人的模仿,就是对外国人的模仿。但是,中国的重大成果,哪一项不是自己创新的?在我们的老师当中,特别是在上公开课、展示课的时候,我们的老师特别不敢加上模仿的成分。生怕被别人批评:自由性不够,创新性不够,好像模仿就是一个罪名一样。我不觉得这样。什么是罪名呢?你模仿的时候,不允许学生跨越,不允许学生个性的张扬,这是罪名。

沈丽萍:但是我们很多老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可能就走入了这个误区。因为他觉得模仿是作文速成的一个办法。我们老师在教作文的时候,模仿什么,这个要把握好,模仿的可能仅仅是某一种表达的方式。

张化万:我刚才引用了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模仿不是个好办法。”但是,现代教育科研工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模仿是个好办法。其实,每个老师也可以得出不同的判断。我始终认为老师只要有对自己这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成长有利的办法,统统是好办法。今天没有成为理论,经过五年十年的努力,可能就是一个理论。我们只对自己的学生负责任,不是对过去的书上印的话负责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任,对你所教的那门学科、学生的成长成功负责任。至于某某人说过什么话,需要关注,但不要那么刻骨铭心地牢记。

刘亚君:模仿和自由表达,我想:要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还有教学的不同内容来安排。年龄的起点在哪里,比如呱呱落地的小孩子,在刚学说话的时候,就是从模仿成人的语言开始的。

陈小峰:我们要模仿什么?我觉得模仿的是言语技能,然后通过言语技能来促进情感流露。如果说是自由表达的话,可能是比较偏重于情感流露,既然我们在第二个辩题中,大家达成了基本的共识:我们要通过言语技能来表达情感。那么,我觉得第三个辩题就是要从模仿开始,模仿言语技能来表达情感流露。

张化万:其实,是模仿在先,还是自由表达在先,我们在说这个话的时候,都一定要记住:当儿童的语言――习作出来的时候,话写出来的时候,它一定是一个整体的,它一定是包含着内容、情感和语言的。

我想问大家,你们在批小孩子的作文的时候,有单元的基础训练作文,还有就是每个星期写一篇自由作文,我想请大家举个手表示一下,你们喜欢批单元的基础训练作文呢,还是喜欢批班里学生的自由作文?喜欢批自由作文的举手。(全部举手,众笑)

小孩子写自由作文当然也有偷偷模仿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不是他自己写的?自由作文所表达的,你是不是欣赏他的内容啊,欣不欣赏他的语言?语言极其糟糕,内容令人兴奋,有这样的现象吗?大概极少。

画画的小朋友,包括你自己的孩子画画,自己拿笔画画,首先是模仿的,还是乱涂乱画的?有的家长很开明的,小孩子的房间里,墙壁上,任由孩子去画,大不了三年后再粉刷一次。这是不是自由表达?

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不能因为看到哪一个东西好一点,哪一个东西容易点,我们就得出一个很绝对的结论。一定是模仿在前,或者,一定是自由表达在前。

活动综述

张化万:在我们老师成长方面,我有几点思考想和诸位共享。

第一,我在上次批我们江干区骨干老师的当堂作文时,对老师们说要让大脑回到原样。我们的大脑不仅仅是记忆的仓库,还是一个旧知识的筛选、整理、编码重组为新知识、新观点的装备器。很多知识是需要筛选的,结合你的生活、你的认识。我们在座的老师,我们谈到的问题,很多专家的观点,很多名师的观点,他们是站在他们生活的基点上说的,你听的时候要跟你的积累、你的教育实践、你的智慧相融,有所取舍,形成你的新认识。我们说,最重要的知识是自己告诉的。

上一篇:企鹅群里有特务 下一篇:那些我们给自己贴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