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时间:2022-08-08 12:17:23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摘 要:模糊性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直接导致翻译活动的模糊性。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一种独特的风格,与模糊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正确地将语言模糊性特征引入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中,将使文学翻译的质量有一个本质的飞跃。

关键词:语言模糊性;翻译模糊性;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14-01

一、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个基本的、客观的属性,是语言学中存在的固有现象。在客观世界里,被描述的事物既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这就意味着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无法用具体的、量化的标准来进行描述,于是,即便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也出现了“不确定”。这种“不确定”带来的就是语言的模糊表达,模糊语言也就应运而生。语言的模糊性丰富了语言表达的构成与层次。在文学作品中,除了原有的单一语言的模糊性外,还表现在字句、文章的内涵与外延的扩散性上,这种更加抽象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语言的模糊性变得异彩纷呈。如何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中,把握好语言的模糊性与文学作品表达的精准性之间的平衡,是我们在文学翻译中一直努力追求的效果。

二、翻译活动的模糊性

模糊特征是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之一,并大量地存在于自然语言中。而翻译活动的本质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活动,这就决定了其模糊性不可避免。翻译中模糊性主要产生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文学翻译标准的模糊性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衡量的尺度,翻译活动也不例外。文学翻译标准是一种模糊的尺度,这种模糊性是指它的隶属边界和状态的不确定或不分明的特征。严复的“信、达、雅”虽然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翻译的标准,但在实践操作中却是一条易受主观经验影响、相对模糊的概念。而傅雷的“传神”理论则要求把原文的神韵翻译出来,而对神韵的界定就更加模糊了。钱钟书的“化境”标准是完成作品从一国文字向另一国文字的转换,如果译文看不出牵强生硬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就可以称得上是“化境”。由于语言、文化、思维等方面的不同,译文与原文很难达到丝毫不差。因此,“化境”作为一种翻译标准,则更理想化、也更模糊。

(二)翻译过程的模糊性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依附并扎根于文化的土壤。翻译并不单单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英文化中的差异、社会历史差异、习俗人情差异和审美价值差异对翻译有着巨大的影响,都会导致译者对于原语理解的偏差。所以,在翻译过程中理解上的偏差也会导致翻译的模糊性。翻译过程的模糊性更加增加了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功能。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中的非物质形态如意象、感情、情境和风格虽然可以感知,但又因捉摸不定、不可计量而模糊。

三、模糊性语言的翻译策略

(一)以精确对模糊

模糊性是各种自然语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就决定了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单词在一种语言中是精确的,那么在这种条件反射下,另外一种语言中的相对应的词则是模糊的,那么我们就能采用以精确对应模糊。换言之,对事物的整体概括而进行翻译的首要条件就要把握事物的规律和逻辑关系,要切实联系到作家的写作意图和信息传达的驱动因素,而不能单纯去从语法上去进行提炼和概括。在这样的翻译文本中,译者必须要应用以精确应对模糊,有意识地运用与之关联的模糊思维形式去翻译。

(二)以模糊应对模糊

在翻译模糊性语言时,在另一种语言中会存在相对应的模糊词。那么,我们可以采用以模糊对模糊的翻译策略来应对。以下选自王佐良所译《思考与试笔》中的一句:

"Complaint is the largest Tribute Heaven receives, and the sincerest Part of our Devotion.”

“怨言是上天得自我们的最大贡物,也是我们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将文中的模糊词“largest”和“sincerest”译作“最大”and“最真诚”恐怕是再适切也不过的了。根据惯例来讲,模糊语言的翻译中,以模糊对模糊的策略最常用、最省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所以文学语言也具备模糊性。文学语言有其与众不同的美感,它既能丰富文学形象,使人物更加饱满,呼之欲出,还能最大限度地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拓宽其审美境界。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如能正确而能动地使用语言的模糊功能,将使文学作品的翻译有质的飞跃,读者也将有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Shakespeare. Henry IV[M].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 Limited, 1994.

[2]冯梅、刘荣强:英汉科技翻译[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喻运根.英美名著翻译比较[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五)[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上一篇:关于中国当代高师声乐教材分析 下一篇:对中专美术色彩画教学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