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大学生村官的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07 09:25:12

对新时期大学生村官的问题研究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事物。它在实施过程中、大学生村官自身以及对他们的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文指出并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而提出一系列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新时期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007-02

大学生村官的产生有着不同的因素。选聘大学生村官,既是党中央和政府着眼于农村的改革深化,为农村输送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而实施的强基工程,也是为党政干部队伍储备后续力量,培养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质领导干部的育苗工程,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1]2008年12月22日,同志在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中强调:“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留得动。”[2]这几年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取得显著的成果,但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应从大学生村官自身,还有外部特殊的环境以及选聘、培养等方面来研究、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让大学生更好地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一、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发展农村的创新之举,大学生村官投身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有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农村干部结构,提高执政能力

大学生村官具有年纪轻,文化层次较高等特点。他们的到来为农村基层干部的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工作创新性。起到促进农村基层干部和村民相互沟通,推动基层民主建设的作用,同时提高了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推动了基层政权的建设。

(二)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农民收入

大学生村官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建议,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他们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为广大农民提供实时丰富的农业信息,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需求,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的决策依据,针对市场需求,选择种植作物,提高农民收入。

(三)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改善不良思想风气

在农村各种封建思想和小农意识、宗族意识仍然有生存空间,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大学生村官是一群具有较高素质的青年,他们具有先进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对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起着引导作用,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二、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思想动机上存在误区

部分大学生当村官只是迫于眼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作出的无奈选择。他们不是因为热爱农村的建设事业。部分学生是为了享受一些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在思想认识上始终把自己当做农村的过客,很难有服务农村的想法。这样错位的和功利化色彩较强的价值取向,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不能很好地扎根农村,流失严重。

(二)基层工作经验匮乏,工作能力差

担任村官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但大多数都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面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复杂情况,在开展工作时,很难得到广大村民的信服和认同,农村出身的大学生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就显得十分薄弱。对于涉世较浅的大学生村官,要在较为复杂和艰苦的农村环境中开展工作,这对他们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职权不符,身份难定位

当前大学生村官的职责设置法律依据不够充分,中央有关部门于2009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规定》,其中规定大学生村官不具有公务员身份。这说明大学生村官不是村党支部成员也不是村委员会成员。现实中他们则充当的是村干部的配角,又不具有独立开展工作的法律法规依据。较多大学生村官把户籍留在其毕业所在的城市或原籍,因此他们不具有选举和被选举的资格,无法担任村里的领导岗位,这使大学生村官们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产生困惑。

(四)相关制度的缺失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对象范围较窄。选拔对象大多局限在应届毕业生。在考察条件中,更偏重于学生的政治素质,而忽略了应选者的专业要求,农林牧渔等实用性较强专业的学生较少,专业不对口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缺少实效性,培训时间较短,有的未经培训直接上岗工作。在任职期间的培训频率少。培训内容不具有实际效用,不注重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在管理上存在较多的漏洞,考核机制不完善。考核的标准不统一,缺少量化,部分考核制度形同虚设,对大学生村官没有形成实际的约束力。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做的工作内容与基层公务员基本相同,但在待遇上却有着极大的差别。有的大学生村官甚至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最后在合同期满后他们再一次面临着就业选择,其中一小部分人通过公务员考试或者考上研究生,还有少部分留在农村继续任职,大部分都面临着二次择业。农村的工作经验不但没能增加就业竞争力,反而使他们对专业知识生疏,年龄偏大,相比应届生的可塑性低,并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解决大学生村官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部分大学生做村官的动机功利色彩较浓,不能正确认识大学生村官所担负的历史使命。针对这些思想问题各级政府和毕业生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树立为农村发展做贡献的理想信念。还有就是针对我国农村存在的区域差异性导致大学生村官的思想问题的差异。要建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相结合。让不同地域的大学生村官都能找到自我认同感,以积极心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时期农村的建设中去。

(二)加强大学生村官任前的能力素质培训

大学生村官若想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在校时就要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学校应组织大学生去农村体验生活,充分认识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建设发展农村的重要意义。激发起学生们改变落后农村面貌的责任感,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村官大多数都是初入社会的学生,涉世阅历少,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会产生放弃任职的想法,因此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心理素质培训,尤其是在上任前学校应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心理素质培训,帮助他们减小初入社会时的心理障碍,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缩短工作的磨合期。

(三)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定,详细说明大学生村官在村组织中所担任的职务及相应的职权。明确他们具有村里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到行政编制中,作为村级组织的常设职位。这样大学生村官才可以名正言顺地组织开展农村工作。制定法律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是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基础。

(四)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

在选聘时,避免“一派了之”的情况,同时要扩大选拔对象的范围。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选择。对农村有深厚感情的,或生源地是农村的大学生,可以优先考虑。择优录取后还要进行面试。加强培训的实效性,建立常态的大学生村官培训机制。在培训内容上确保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村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培训重点,延长培训时间,增加培训频率。将培训作为常态,并完善各种培训机制。建立健全的考核与管理制度,要建立由村干部负责的日常学习、考勤和请销假的制度。建立大学生村官档案管理制度,把个人的奖惩情况,年度评价等都归入档案。把每年的考评结果作为大学生村官晋级加分的依据。从上到下形成清晰有效的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思路。任期结束后,去留由自己作决定。想继续服务于农村,又十分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以推荐他们进入县级部门工作,部分想考公务员或研究生的可以享受加分的优惠政策,这样可以明确大学生村官前进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杜洪伟.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研究.山东交通学院,2010.

[2]李亚杰.新华社人民网.北京12月23日.

上一篇:白马寺见证千年菩提路 下一篇:组织视角下我国竞赛表演业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