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时间:2022-10-18 03:04:32

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同志曾说:“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这反映出了当今时代中,如果要想让人们的思想迅速适应世界的新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式就必须使人们具有创新性的思维[1]。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传承文化、发展经济的核心力量,有着其他社会群体所不具备的知识及相关综合素质,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这个群体明显表现为知识广博与高心理素质的结合,突出地表现为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但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对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相对来说,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有很大欠缺,这也是制约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社会竞争中不占优势的主要原因。那么,究竟大学应该具备的创新能力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我们又该如何给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定位呢?具体来讲,现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特别是指创造力的培养。本文拟通过对现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分析,旨在为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为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指明新的方向。

一以差异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塑造扎实的“创新”基础

公园中生长的植物是由各个科、属,各种生育期植物相互搭配而成的,这样的公园才会更加美观。但是,不同的植物分别属于不同的科属,有着不同的生长形态,需要的是不同的栽培管理方式,生育期、对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而且这种差异是必然的。高校学生与公园中的植物类似,他们各自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与相去甚远的成长经历,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智力取向,对未来的规划也是千姿百态[2]。面对着如此众多种类的差别,我们没有理由一定要让学生们“一刀切”的去发展,而且一刀切的发展未必对学生成长有好处。比如,有的学生善于思考,有的则善于动手;有的喜欢钻研,有的则喜欢模仿;有的喜欢创新,有的则喜欢保持传统,等等。教师不能强求每个学生都去不断创新,而是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趋向,因势利导地安排学生的发展方向。对于那些有创新能力潜力的要给予更加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对于那些对创新不感兴趣的,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创新的好处,逐步培养他们对创新的兴趣。总体来说,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以人为本的差异化管理理念,采取求同存异的思想。因为,人们只有找到共同之处,才能解决冲突。无论人们的想法相距多么遥远,总是能够找到共同性。有了共性,就有了建立沟通桥梁的支点。

二以丰富的创新活动为载体,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些活动作为载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被融入到这些活动组成的各个环节之中,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比如目前教育部、一直在坚持组织的“挑战杯———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大赛”,以及各个学校分别各自组织的各种创新活动、创新比赛、创意设计大赛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一方面我们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创新”一词更加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的氛围。这种氛围和环境的形成对于激发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宣传过程。当然,我们开展各种创新活动,还是要结合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自身能力的实际情况,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特征的现实状况,以此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引,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的设计。

三以合理的课程设置为动力,培养完善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在内,极其强调应试的重要性,人们称之为应试教育。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创新人才培养则客观上要求各级教育必须实施创新教育,着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学生的创新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3]。在这个过程的转变中,课程设置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是优化课程类别的设置,强调对创新性课程的倾斜。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自由选择他们喜欢的课程;另一方面就是要强调课程内容的更新,很多高校上课所采用的教材比较陈旧,尤其是一些没有教材的课程,教师们更是拿着不知道多少年前的教案,举着已经早就过时的例子给学生讲课,这样的方式何谈创新?因此,各高校一方面要优化对课程选用教材的监督,重点要突出教材内容的前沿性,选用那些能代表学科前沿而且是和学生能力需要的教材;而对于那些没有教材的课程,就要经过专家论证后,形成统一模式的教学知识体系,也是要强调一些代表学科前沿案例的融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

四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依托,构建良性的“创新”环境

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其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因此,如果教师在自己的专业中研究创新的成果多,势必会使他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增加,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也是学生的榜样,学生看到教师在不断地创新,他们也会有更多的创新激情。从这方面来讲,教师首先应积极改进对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要融入更多的创新性思维,要将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地添加到教案中;其次,教学手段也要及时创新,不能单纯地把讲课定位在让学生听懂,而是要更多地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将知识立体式地传递给学生或者进行演示,或者可以将实物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另外,教学组织手段要创新,课堂上除了讲授知识外,可以空出一部分时间,组织学生积极地讨论本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并和学生一起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在专业课的问题上,进行多元知识的融合,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激发大学生创新潜力;重视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行民主化教育。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用科研成果中最前沿的知识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以扎实的实践课程为平台,激发持久的“创新”兴趣

目前,我们很多高校,尤其是在扩招政策开展后,很多高校的培养体系中,都不同程度地欠缺了实践环节。其实,实践是最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环节了,因为在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这样远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要更加直观。因此,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中走出来,多参加实践活动,树立学生学习创新的“大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将发明创造、科研创造等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各种实际问题[5]。另外,各高校还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建设,尤其要推进开放型实验室和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逐步推进校企合作的范围,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可以从实践过程进一步锻炼、提高自己以适应新型社会的需求[6]。尤其一些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更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对所学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在实践学习中,各种理论知识的物化可以非常直观地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而这种深入的理解将非常有助于学生内化的产生创造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需要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并要求人具有创新能力。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纯的以理论知识扎实而见长的人才,转而需要的是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而且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不仅是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以后我国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扭转传统的教育教学思路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一个过程,而且需要很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多角度的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加积极宽松的环境,这样最终才能形成更加适合的培养环境,最终促进了整个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此,高等院校应该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眼于培养有独特个性、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我们也有理由坚信,在社会各界的一起努力下,高校的改革必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必将会成为未来高校发展的主流,高校最终也会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枫英,武震.创新性思维与灵感思维[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

[2]李玲.以人为本,注重差异[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10).

[3]朱洪波.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

[4]曹啸敏.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信息系统工程,2011(10).

[5]司继胜.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4).

[6]“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如何落地(一)—访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局长、研究员刘铸[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6).

上一篇: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低碳校园建设* 下一篇:基于CDIO背景的高校服装 工程专业教育体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