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激发

时间:2022-08-07 06:31:14

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激发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使学生乐学,好学。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激发

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和“填鸭式”,学生机械地接受的模式,已经慢慢不能再适应现在的教学,取而代之的将是教师的崭新方法、独特的设想,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指向与集中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学生情感与意志的领域,一旦被激发,并且运用在认识活动中,教学的高度有效作用便能出色地发挥出来。”这说明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情感,学生就更容易融入作者的情感中,对作品了解更深刻,更准确。

由于课文是语文教材中最基本的单位。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贴近儿童生活,且大多数为名家名篇,经典定篇是为了启发儿童思维。那么,教师应如何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才能让学生轻松感受其中的艺术美境呢?

一、情感的激发

1.表情感染

小学生的情感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感染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对学生有所影响,使其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也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如,在朗读课文《她是我的朋友》中的片段:“有一天,几发炮弹落在一所孤儿院里,有一名小姑娘伤势严重,她正处在生死攸关的境地,此时却发生了令人十分感动的一幕。”朗读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调动情感后,面部的表情与片段相符合,并伴随着握拳、摆手各种动作,让学生在教师的各种表情中感受到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进入角色,在情感上有所认同并产生共鸣。

2.语言感染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它能拉近人们的距离,是一种沟通的纽带。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内容,教师可运用多种能使学生产生丰富情感的语言声调及真挚的语言阅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西门豹》这篇课文时,讲解到西门豹怎样惩治巫婆时里有一句对白:“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这句话既幽默又客气,不直接戳穿坏人骗局。为了体现西门豹的智慧,教师可以用客气又坚决的语气读这一句。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西门豹的语言艺术,使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疑问,启发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疑问。根据课文的内容,利用多种形式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集中于课文,认真思考、启发思维,提高积极性。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教师先出示村庄的画面,然后设计这样的提问: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住户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自己的智慧造出各种工具。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这样的小村庄现在存在吗?村里人靠什么生活?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进入课文中。通过各种有趣的问题以及学生实际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集中于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因而可利用故事将学生引入意境,教师也可因此抓住这一特点正确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一些趣闻轶事,利用口语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的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和引起各种心理反应。利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将课文知识化繁为简,寓教于乐,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情感波澜,熏陶他们的情感。如,在教学《女娲补天》时,可先联系《开天地》《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形象。这些人物(神)都具有神奇超凡的神力,他们神力惊人、个性鲜明,形象鲜活。然后再讲解优美动人的《女娲补天》,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献身精神,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能力。通过想象活化后的语言故事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激发。这样课堂就显得轻松、愉快。

要让学生轻松感受课文的艺术美境,即教师要让学生从语文特点出发,把教学与学生的情感统一起来,让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地渗入情感活动中。

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它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并且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积极因素,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情感的共鸣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训练。作为一个健康的情感拥有者去教、去学,从而使学生真正深刻地体会到语文的真、善、美,促进自我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焦仲萍.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的培养.快乐阅读,2013(06).

上一篇:现代建筑设计合理性研究 下一篇:以学定教,用学科学习任务驱动信息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