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时间:2022-08-07 05:23:28

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中华民族长期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是极富有同情心的民族。救死扶伤、乐善好施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世世代代传诵的行为规范之一。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慈善活动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我国慈善传统的思想根源。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思想,引导着人们抑恶扬善、与人为善。并把仁爱和仁政做到实践和弘扬,构筑了“民为邦本、财富均分、重义轻利”等为内容的慈善传统。我国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现状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历了艰难起步、缓慢发展的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有明显的改观。自2000年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慈善大环境、公众与企业界的捐赠热情、慈善组织都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局面。纵观历史,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慈善事业对改善贫苦和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缓解社会和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的问题

1.慈善事业组织公信力较低。在我国许多人认为,慈善事业应属于政府的救济行为;还有人怀疑,那些作出捐赠的企业家都是有自己的企图。此外,一些慈善组织及从事慈善工作的人员,也只将慈善工作作为自身的道德修炼,并未意识到这已成为社会分工深化、需要人们去努力拓展的社会事业。由于慈善活动经常表现为零散的和跨地区的行为,很难准确统计区域内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借助中华慈善总会的资料,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国内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而美国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来自民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出认识误区导致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不高。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

2.公民慈善观念普遍不高。由于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统包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是造成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先富起来的人的慈善意识还不是很强,有一些人富裕起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以为自己的致富完全是自己的努力,而忽视了个人的富裕是建立在他人劳动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的。且其他公民对于慈善事业也还了解不深,民众的慈善公益理念尚未普遍形成,人们的慈善意识比较薄弱,并且有的人误以为慈善事业是富人的“专利”,是政府或慈善组织的事情,没有认识到慈善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每一个公民都有帮助他人的责任和义务。慈善意识普及率较低,未形成捐款捐物、扶助弱势群体的意识;即使少数捐款捐物的公民也是通过单位、学校、街道办事处被动捐赠,经常主动捐赠的人数很少。慈善本身是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而现在慈善理念的偏差导致我国公众慈善活动参与度低、捐赠积极性不高、慈善捐款不多。

3.发展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不完善。我国的慈善事业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如募捐不规范,以及“多头募捐”现象的存在;部分慈善组织对资金的筹集、捐赠款项的运用、去向未能如实向社会公布,导致慈善机构和捐助活动的公信力不足;捐赠资金的安全性存在隐患;有的组织把自愿捐赠活动转为变相摊派,挪用甚至侵占捐赠款;有的组织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甚至出现借捐赠名义促销、行骗等违法行为。慈善事业的进入、监管等完整法律框架尚未完成,慈善组织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确、组织机构官本位意识浓厚,缺乏独立性、慈善组织监管不力以及税收减免规定不合理等问题。

二、我国慈善捐赠制度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积极借鉴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经验。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无论在运作方式还是运行规范方面都已日臻成熟,中国慈善事业应当积极借鉴。如适应市场经济规则并树立市场观念,将募捐与项目实施分离,建立科学的社会评估体系和严格的自律机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确立慈善工作职业资格制,等等,都是中国慈善事业走上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之路所需要借鉴的经验。建立健全各类慈善组织,在慈善组织功能上,根据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慈善团体的募捐机构和实施机构是分离的,募捐机构专门从事慈善募捐专业,募捐的善款全部拨付给实施慈善服务的组织。这样可以避免各慈善组织自发募捐影响捐助者的积极性,提高慈善事业的募捐效率。现阶段,我国要着重培育捐募市场,强力推进募捐活动,逐渐实现募捐机构与实施机构和协调机构并存的格局。因此,要实现慈善事业的社会化,就必须推进慈善组织的民营化,实现以独立的民营慈善团体为主体,辅之以附属于某些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基金会、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慈善组织体系。

2.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慈善知识,弘扬慈善文化。现代慈善,是一种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之上的、互帮互爱、共同进步的事业,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慈善事业一方面在建设物质世界,同时也在建设精神世界。加大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弘扬慈善精神。通过宣传部门,向媒体提出要求,电视台开办慈善专题节目,报纸刊登专栏定期宣传慈善活动的典型事例,在道路和社区营造慈善文化的氛围,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

3.加强慈善立法,规范慈善组织运行。良好的法制化环境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立法机关应颁布相关的法律,我国现在涉及慈善方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三部法规。慈善机构的认定、注册、管理、监督,公益事业的产权、融投资、转让等实际已经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法律可以参照。立法机关应颁布相关的法律,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因此文章建议政府尽快制定《慈善事业条例》,从法制上规范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和原则。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慈善事业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公德等多方面的功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上一篇:多发性骨髓瘤23例误诊分析 下一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