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管理的启示

时间:2022-08-07 05:21:35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管理的启示

【摘要】 分析次贷危机的产生及对金融业和其他产业影响,根据中国金融业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解决措施,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次贷危机;金融业;启示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次贷危机由美国而起,进而影响到全世界;首先影响到金融业,迅速波动到其他产业。引起全球经济下滑、各个国家大量产业破产、工人失业,影响范围广、时间长、损失大。本次危机一方面是对美国自身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对美国自身的影响而言,主要有两个层面:(1)危机势必会伤害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总统布什对这一问题的表述是“美国经济增长会放缓”,“美国经济正面临严重的困难”。(2)对美国政府监管制度的影响。通过这次次贷危机,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欠缺,投资银行的套利冲动,评级机构的见利忘义及对冲基金的隐蔽操作都集中得到了体现。

面对监管约束失效,痛定思痛,以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为代表的政府机构正在思考如何改革现有的监管机制。鉴于美国在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次贷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动荡,受次贷危机拖累,英国北石银行遭遇挤兑,瑞银蒙受巨额损失,各主要世界性银行的利润大幅下降,这些情况的出现固然增加了国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动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加大了国际协调处理次贷危机的难度。另外,世界经济由于美国经济的放缓也增速降低。从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来看,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大都严重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完全恢复需要一段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平稳增长。以“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虽最近几年在世界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目前还无法完全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即使这些国家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受到次贷危机太大影响,考虑到美国经济走弱势必会减少从新型经济体的进口,同样会不利于这些新型经济体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管理的启示

1.充分利用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优势。我国在对防范外来金融风险冲击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我国利用外资数量巨大,最近五年来吸引与利用外资2000多亿美元,基本上是长期的直接性投资,这不仅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没有短期资本投资冲击的问题。(2)1994年开始的外汇体制改革,为防止大量投机资本的入侵奠定了基础。(3)我国主要加强同世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合作,从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争取了大量贷款,全部直接投资到产业部门、能源与运输系统的改造、农业发展、环保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上;与此同时,在争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贷款中,我国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政策,并未因此受到人家的牵制,主动性较大。(4)我国在积极推进对外开放进程中,始终立足于国情,根据国内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与监管能力,谨慎行事。(5)我国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群众信心充足,这是我国抵抗金融风险的最根本力量。

2.加快银企体制改革,理顺银企关系,活化银行资产。财政部应大量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标准,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根本的还是应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按《商业银行法》规定,切实落实分业经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约束机制等改革措施;在对银行信贷资产按风险标准分类并予以有效管理,对不良资产存量进行重组与清理,同时,还应积极推进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理顺银企关系。经过改革至少能够解除目前困扰银企关系的信息约束问题,使银行与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上具有竞争意识的企业实体,从资产营运效益出发,银行努力寻找值得贷款的企业,企业也可自由选择能够给予贷款的银行,在这种基于效益基础上相互寻求对象的过程中使信息畅通,以求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3.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对于问题较多的信托投资公司,在清理的基础上坚决与各级政府部门脱钩,杜绝经营资金的财政化;基于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机构问题关注较多,国际金融动荡尚未平息,为了避免引起过大的波动及对信心的消极影响,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理应慎重,主要应按金融信托的应有原则积极进行改组,尽量实行平衡过渡。对于证券经营机构,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证券业财务会计制度,完善有关会计账户体系结构,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证券投资清算资金的监督作用。

4.提高银行信贷与资本市场对非国有经济支持力度,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1)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应以收益与风险的衡量为主要标准,扩大对发展前景较好的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建议随着各家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的成立,真正将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列入各行的年度贷款计划中,作为中央银行起引导作用的“指导性贷款规模”也应明确列出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意见。(2)向非国有经济开放证券融资市场,特别是对于进入基础产业、高科技、制造业的非国有企业,允许并引导其根据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改制上市,进行股权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持续发展的资本。与此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非国有企业,也应允许按程序与要求发行债券融资,经过市场自律组织的审查,也可上市交易,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5.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加强金融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当今世界已不可避免地朝着全球化方向迈进,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也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30多年的对外开放实践,外资流入已不同于当初纯粹工业资本的引进,越来越多地以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为内容的金融资本开始流入中国,这无论对保持海外工商资本持续投资我国并保障其稳定性,还是对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都是必要的。但是,金融资本相比工商业资本的流入,附带着更大的风险因素。因此,今后在继续吸引科技含量高的工业资本流入时,应当视经济现实需要,加快金融监管标准与体制的建设,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地吸引金融资本的流入,并重点从外汇管理制度与行业、企业准入的程度上予以严格监控。

6.增强财政实力,提高金融市场风险化解能力。就当前来说,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积极推进已确定的以“费改税”为重点的新一轮财税改革,并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效率,将现行税制范围内应收的税收及时足额地收缴国库;通过编制“国有资本预算”,加强对国有资本营运的监控,确保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特别是当涉及到国有资产变现时,能够保证政府财政的应有收入;在节约的原则下,调整财政公共投资方向,重点转向非盈利性公共工程项目投资等等。以此促进财政机制的完善与财力的充盈,使其成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坚强后盾。

7.优化股权结构,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在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市场逐步明晰产权关系,借此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与发展奠定可靠合理的制度基础,减少由于过分投机行为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8.健全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金融经营活动应在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界定下进行。为此,应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现状,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度;对于已有法律法规,在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健康的金融秩序。

9.金融创新应当从中国实际出发。从次贷危机中,清楚的认识到,通过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式,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银行的资金流动性问题和信贷违约问题,可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同时,将风险在更广大的群体中进行分散,降低了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水平。但金融创新背后所隐藏的各种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创新产品的复杂性很可能掩盖产品自身的风险,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将各类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基础联系在一起,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将基础资产市场的信用风险扩散到衍生产品市场,从而影响到借款人、贷款机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等相关机构。对于我国的金融创新,应针对目前的经济形势,充分了解我国金融市场的特征和投资者的收入水平和承受风险的能力,以务实的态度进行金融创新。

10.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次贷危机是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发展带来的风险,充分的暴露出由于监管不到位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因此,只有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使之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才能保证金融业的稳定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的监管部门对于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仅要在审批时认真审查,而且要一直密切关注其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监管和指导,银行业金融监管机构应合理评估创新产品风险,加强创新业务合规审查,坚决杜绝“拍脑门”、“赶时髦”或“完全模仿”式的金融创新,要实行事前沟通、事中审核到事后监督的业务创新全流程持续跟踪监管。

11.完善对金融产品信息披露和评级机构的监管。此次次债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设计了按揭贷款,然后把它包装成按揭证券,之后又再次包装或多次包装成各种金融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对所投资的资产池中的原始资产信用情况毫不知情,仅是依靠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来进行投资决策。这种信息不对称使许多投资者失去了及时处置或采取措施规避风险的时机。所以一定要加强对信息披露及评级机构的监管。对于一项新的金融产品,金融监管机构有责任要求有关金融机构必须要将其具体情况向客户介绍清楚,不能欺瞒客户,更不能在客户不了解产品条款的情况下劝说其签订金融产品协议,而且对于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参数要适当的增加。使其通过大量外部信息进行分析,同时,评级机构还应当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得出相对真实的评级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小宪.《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金融》.2004(3)

[2].《加快改革创新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J].《中国金融》 .2004(4)

[3]贡丹志.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金融时报》.2004(2)

[4]刘明康.《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中国金融》.2005(11)

[5]宋鸿兵.《金融危机白皮书》[M].东方出版社,2009

[6]周正庆.《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7]杨高林.《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8]李志辉.《美国次贷危机对国际银行业的影响与发展展望》.《国际金融研究》.2009(9)

[9]石洋.《何去何从:危机下的中国金融企业》.《国际融资》.2008(12)

[10]张玉慧.《应该建立怎样的国际新金融监管框架》.《国际融资》.2008(11)

[11]戴盛.《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转型之痛》.《国际融资》.2009(2)

注:本文系课题项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重点课题。

上一篇:金融危机后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跨国公司推动国际分工演进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