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

时间:2022-08-07 10:08:18

从审美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

摘 要: 本文从影响电影片名翻译的众多角度之一的审美角度入手,探讨审美因素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从而为片名翻译提供一个参考视角。

关键词: 电影片 名翻译 审美 影响

随着影片的国际化速度加快,片名的翻译越来越重要。译名的优劣直接影响票房收入的高低。本文试图从影响译名优劣的一个角度――审美角度透视电影片名的翻译,探讨电影片名这一特殊的翻译客体的翻译所蕴涵的审美体验及其产生的审美效应,希望能为今后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一个参考角度,带来一些启发。

一、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意义

电影是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随着高科技、传媒业的发展,电影的制作越来越精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一部新片的首映可以做到全球同步上映的地步,让全球的影迷们在第一时间欣赏到最新的影片。影片要进入国外市场,就免不了要进行语言部分的翻译,比如字幕翻译、片名翻译。尤其是片名翻译,看似区区一个标题,却会对影片在海外票房收入上产生巨大的影响。“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人们在观看电影之前,总是要先看看片名,再确定自己是否感兴趣。事实上,片名就是影片的商标品牌,它应位置醒目,有着画龙点睛、广告诱导的作用,一个好的片名往往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引起人们的兴趣,令人浮想联翩,观兴盎然。因此,在影片进军海外市场时,片名的翻译就显得举足轻重。不同的语言文化,使得片名这一看似简单的标题(往往只有一个或几个字、词组成,篇幅甚小)的翻译也充满了艺术技巧和艺术欣赏。

二、电影片名翻译与审美

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艺术是有审美价值的。“翻译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艺术选择和加工,以及‘艺术优化’的任务,翻译是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活动,这就使得翻译的过程成为审美的过程”(刘宓庆,24)。翻译又是一个跨文化的语际转换活动,把原文本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尽可能地展示在译文里,是译者的任务。译者应该有很好的审美判断、感知能力,能够较好地感受体悟表达原作隐含的语言、文化等层面的审美潜质,唯其如此,译文才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审美价值。此外,翻译审美具有很多特征,比如审美可以超越文化局限、审美是功能的,具有明确的交流目的,服务于它所肩负的社会传播任务(刘宓庆,447)等。翻译审美的这些特征使得探讨翻译的审美性具有了现实意义――感受翻译带给我们的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美、文化美,人类审美体验的共性使得我们能够共享人类文化的精髓,并使之广为传播。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审美的这些特征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根据功能派代表赖斯对语言文本的划分,一个文本总是有某种功用或兼具双重和多重功能,一般根据文本的主要功能,将它归为某种文本类型。据此,电影片名属于诱导型文本,因为它作为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是为其商业化的目的服务的,这使得它的语言形式表达不仅仅是传达影片内容信息,更重要的是传情诱导,吸引注意力,激发人们的观看兴趣,通过吸引潜在观众,提高上座率,增加票房收入。因此,翻译时,要努力使译名能够产生尽可能多的正面的审美效应,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商业效果。

三、审美因素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影响

电影片名虽然篇幅短小,但既然诉诸语言形式,它的审美价值必然要通过文字呈现。审美效果在文字表层层面就表现为对节奏韵律、词汇选择、句子结构类型、修辞技巧、谋篇布局、意象选择等方面的拒绝或接受、喜欢或排斥、欣赏或反对;在语言深层层面上就表现为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内涵的审美认可或否定。由于电影片名用语简练,通常由一个词或几个词构成,因此这部分对电影片名审美效果的探讨主要将围绕选词、修辞技巧、节奏韵律、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

1.词的选择。片名往往言简意赅,在有限的篇幅里,一字何止千金?因此,片名的翻译要字字推敲,在这方寸之地,正见译者水平高低,一字不同,也许效果就相差万里。如Inception译为《盗梦空间》,笔者认为比译为《心灵犯案》好,“盗”既透露了剧中人物的身份,又暗示了剧情。关于梦的故事很多,但“盗梦”实属罕见,这种措辞很容易就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Frozen的译名也不少,像《冰雪大冒险》、《魔雪奇缘》、《白雪皇后》、《冰雪奇缘》等,其实这些译名都是有考究的,比如《冰雪大冒险》,或许就是受之前很多儿童探险奇遇影片的影响,如《里约大冒险》;而《白雪皇后》这一译名则多半是因为本片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白雪皇后》(The Snow Queen)。广为流传的当属《冰雪奇缘》,其较上述译名更胜一筹,既能让人联想到电影的场景必与冰雪有关,一个“奇缘”又暗示了这必将是一个奇妙的故事,引人遐思。再如Zero Dark Thirty译为《猎杀本・拉登》,“猎杀”二字精准地反映了电影的主题和风格,而反恐时代,无人不知本・拉登,虽然拉登已死,但恐怕依然是八卦的好噱头。本片的其他译名如《斩首行动》,也未尝不可,却不如“猎杀”来得震撼强硬。因其英文原名“o dark 30”,本是一常用军事术语,指带凌晨时分,所以难免会译为《0:30凌晨密令》、《黑夜行动》等,凡此种种译名,直译或意译,相较之下,《猎杀本・拉登》更符合呼吁性文本的特点,充分考虑了文本的功能和文本受众的特点。还有很多好的译名,如Léon译为《这个杀手不太冷》,比《杀手里昂》或《终极追杀令》更吸引人,杀手给人的感觉冷血残忍,可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颠覆了人们的习惯认知,恰到好处地呼应了电影情节。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译为《当幸福来敲门》比《父子情深》、《追求幸福》要更有诗意,更显温情。

2.修辞的使用。修辞是审美表达的重要手段,在片名翻译中常常用到,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修辞手法当属矛盾修饰法。Slumdog Millionaire,译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典型的矛盾修辞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贫民窟怎么会有百万富翁,这就是个不错的悬念。再如True Lies《真实的谎言》、the Great Gatsby《大亨小传》、Old Wives for New《旧宠新欢》、Love Me Tenderly《铁汉柔肠》、Blue Streak《笨贼妙探》。此外,还有借代:如Cat on a Hot Tin Roof直译《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原片名就取自一个比喻“like a cat on a hot tin roof”,有点像“热锅上的蚂蚁”,有点晦涩难懂,意译为《朱门巧妇》,让人一下子就能明白影片的主题。“朱门”是借代,古时王公贵族的住宅大门常漆成红色,所以“朱门”借指豪门贵族,这个译名就比较巧妙。再如双关:Big Fish,《大智若鱼》,仿照“大智若愚”,制造谐音效果,同时呼应原名。

3.节奏韵律。语言的音乐美感常常是通过节奏、韵律、音调体现的。音韵美感是片名翻译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角度。那些富有律动、朗朗上口的译名,通常更容易被注意、记忆。如mission impossible被译为《碟中谍》,就通过谐音押韵达到音美的效果,充满了神秘感。类似的如Outland译为《天外天》,Singing in the Rain 译为《雨中曲》,The Hours译为《时时刻刻》,都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韵美。

4.文化联想。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途径就是心理联想,尤其是对文化内涵的有益联想。富有文化内涵的片名译名会让人们产生美好的审美愉悦,从而对影片内容充满期待和向往。如Michael Clayton,被译为《全面反击》、《敌对同谋》等,笔者偏爱《英雄不问出处》,“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出自明代诗人杨基的《感怀》: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译名带着中国风,很容易产生共鸣感,也能激发观众观影的兴趣。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若梦》(“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Night Kill《来者不善》(善者不辨,辩者不善――《老子》)、My Fair Lady《窈窕淑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这些译名都巧妙地使用带有浓厚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词语,既点了题,又通俗易懂接地气,都有很美好的文化联想。

5.四字成语。这是中国语言文化里特有的语词形式。它简洁凝练,含义隽永,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在影片汉译时,恰到好处地用四字成语来翻译片名,极容易使中国观众觉得亲切、地道,这种文化审美上的认同,对扩大影片知名度大有裨益。如Who Shall Live and Who Shall Die译成《生杀大权》就比译成《谁该死来谁该活》好,一来言简意赅,二来多了几分气势,相比之下,后者就显得过于平淡,在要求醒目的片名这一特殊文本翻译中,明显没有吸引力;从深层意义来看,主要在于对原文审美潜质的感知和传达都不够,译名自然就缺乏审美价值,对于没有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怎么感知它的美,怎么产生心理上、情感上的共鸣呢?一般来讲,用四字成语翻译的片名都采用了另译手法,从影片情节考虑确定译名。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译成《咫尺浩劫》比《特别响,非常近》好多了,言简意赅。又如No Country for Old Men《老无所依》、The Rock《石破天惊》、Moonlighting《披星戴月》、、Shooting First《先发制人》、Fugitive《亡命天涯》、Of Mice and Men《芸芸众生》、Intolerance《党同伐异》、Ordinary《凡夫俗子》等,都是很妙的翻译。

四、结语

通过对上述影响电影片名翻译的各种审美角度的分析,不难发现审美体验直接影响人们对片名译名的接受度。只有充分考虑译语受众的审美感受,才能使被翻译的片名为更多的人接受,才能充分发挥片名导视和广告宣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冯庆华.文体翻译论[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Z].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刘宓庆.翻译教学:实物与理论[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上一篇:高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下一篇: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克里斯托弗马洛笔下的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