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克里斯托弗马洛笔下的浮士德

时间:2022-09-22 10:10:05

摘 要: 歌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在具有鲜明同一性的同时具有差异性。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两位伟大作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别具一格的写作特色及其笔下的具有象征形象的浮士德从而揭示出浮士德这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鲜明特色和时代精神。与此同时两部作品又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描述了浮士德为了获取更多知识和权力,遂向魔鬼出卖自己灵魂的故事,尽管其结果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及对实现社会理想的追求。

关键词: 歌德 马洛 浮士德

关于《浮士德》的研究已成为一种时代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取得了蓬勃发展,其研究范式逐渐多元化且极大地充实和加深了我们对于它的认识。在中国,其研究成果主要有《浮士德》主题研究、审美艺术研究和《浮士德》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在西方,对《浮士德》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浮士德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本文通过对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笔下的不同浮士德形象、经历及命运的研究,深刻揭示了时代的重要性和人们对知识和真理的永恒追求。

一、克里斯托弗・马洛笔下的浮士德

克里斯托弗・马洛(1564~1593),英国诗人,剧作家。享有“诗剧的晨星”、“英国悲剧之父”的美誉,他生活于文艺复兴的繁荣时期,所以人文主义即对人性的解放和知识追求成为当时他创作的主题。马洛是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马洛创造的独一无二的英雄形象是他为文艺复兴作的最有意义的贡献。马洛是大学才子中最具有才华和创造力及成就最大之人。他的诗剧创作风格均属于或带有悲剧色彩,其中《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其最伟大的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取材于一个古老的德国传说,讲述的是伟大的学者浮士德博士反对中世纪一成不变的学科,为了追求无限知识以征服自然,他毅然背叛了天主,以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在此后的24年里满足浮士德的所有求知欲望。在魔鬼的帮助下他尽情地施展魔法但同时承受着内心的煎熬和痛苦,等到合约期满后被魔鬼劫往地狱的故事。

马洛的浮士德的悲剧性:在马洛笔下的浮士德的悲剧是必然的,文艺复兴时期虽然人文主义发展迅速,但是宗教神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在神的统治下,认为人天生是邪恶的。如加尔文的人性堕落说剥夺了人的意志自由。他的欲望邪恶说强调认证通过信仰神才能得救,所以人必须否定自身,抛弃自爱及欲望。浮士德是一个反神学的形象,所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浮士德的悲剧是必然的。

马洛笔下刻画的浮士德的形象,不仅是一个投机的享乐者,而且是狂妄的反基督虚无主义和放任悲观主义中的象征。他笔下的浮士德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并且坚信知识能够征服自然,实现社会理想。浮士德追求绝对真理,希望获取实用知识和驾驭自然的力量,用它们造福人类。在浮士德博士的对宇宙本质和起源的执著追求的好奇心后面,是可以被认知的科学精神。浮士德博士想要实现的宏伟计划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活的实际需要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紧密相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实用性和公益性。

二、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笔下的浮士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的思想家、剧作家及伟大的诗人。他处于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作为跨世纪之人,他的作品的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同时他是一个两极对立的矛盾结合体。他把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歌德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加以塑造的。它讲述的是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永远自强不息的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但是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将收去他的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的故事。

歌德的浮士德的悲剧性:歌德的浮士德并不是悲剧形象。即文艺复兴后,在启蒙运动的冲击下欧洲的宗教主义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此时人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世人接受。启蒙家们强调人的重要性即对理性的认识和人的权利的追求。这使得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符合时展潮流,迎合了启蒙时代的主题。在《浮士德》的结局中在魔鬼就要收取他的灵魂时,天使赶来挽救了他的灵魂,浮士德经历了这些之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体会到了生存的真正意义,所以说歌德的浮士德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形象。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同时这五个阶段高度浓缩了西欧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是对欧洲启蒙运动全过程的艺术概括,以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同时,浮士德摒弃封建传统思想积极投身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不断体验生活、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同时,浮士德在不断探索和追求的过程中并没有为自己的成就感到满足,对人类社会的进步缺乏信心。但是浮士德一生之中的不懈追求,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宏伟气魄。这里的浮士德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

三、结语

通过对比马洛笔下和歌德笔下浮士德,我们不难看出时代造就的不仅是人才更是不同时代下人类命运的多样性。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人类对知识和权利的追求是共同的、永无止境的。我们要根据时代背景,从更深层次理解和分析问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对政治的追求、对艺术的追求及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同时由于研究经验不足,在专业技巧方面存在缺陷,以后将会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邓亚雄.两个浮士德的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5).

[2]杨武能.浮士德[M].长江文艺出版,2012.

[3]沙洲,叶莉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上一篇:从审美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 下一篇:让“80后”教师在安静中实现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