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认识

时间:2022-08-07 04:48:04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认识

〔关键词〕 学生;关键期;好习惯;

培养方法;榜样力量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9—0068—01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而习惯的养成有其固有的特点,只有掌握习惯形成的规律,才能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纠正坏习惯。专家研究表明,3至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 。因此,要使孩子养成好习惯就必须抓住关键期。除此之外,还要讲究方法。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以“知”为基础

知是行的前提,行是对知的检验,知行统一才能化为一体成为习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时,我们要坚持以班队活动课、品德课教学、少先队活动等为阵地,以“学习园地”、“黑板报”等为信息窗口,采取环境熏陶、学习渗透、主题讲述、活动明理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强化学生的认知。“树苗易直也易弯。”低年级儿童正如小树苗一样,如果能唤起其习惯的养成意识,并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就会沿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由自发走向自觉。

二、训练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力求“趣味”二字

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的感知中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如果行为训练的形式单一,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感。为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行为训练,训练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力求“趣味”二字。因此,在训练中应采取做游戏、唱歌谣、情境表演等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使习惯训练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过程,培养其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借助于榜样力量,使孩子受到良好教育

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十个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教师优缺点的孩子在看。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同时,自己首先得做出榜样,做到身体力行。看到地上的纸屑主动弯腰拾起;骑车、走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碰到学生,主动打声招呼:“某某同学你好”;在办公室,当学生把作业本送来,要热情地对学生说:“谢谢!”孩子们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谢谢”、“再见”、“你好”等礼貌用语,学生自然都看在眼里,印在心里。他们耳濡目染,也会模仿着说起来,无论老师给学生送去什么,学生都会甜甜地说一声:“谢谢老师!”在校园里碰到老师、同学,问早、问好、道再见,就会成为学生们生活的口头语。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美的语言、美的行为蕴涵着一种无穷的教育力量。

四、细化要求逐步实施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为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习惯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学习方面,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标准“三姿”,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教师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学生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和勇于创新的习惯等。

对于习惯养成过程中的各规范点,教师必须以规范化的动作反复有计划地训练学生,严格要求,密切配合。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然后配合言教法、身教法、名人故事启迪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实施。小学生自制力差,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易形成,也易消退,所以教师对他们要细致要求,多次训练,直到巩固为止。不能只讲要求,要加强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及平时的生活之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班主任的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样形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好习惯。我们相信:坚持“有效方法+持之以恒=习惯”的培养策略,学生一定会享受到良好习惯带来的永久福利,使他们受益一生。

上一篇:参与式教学活动中的观课策略 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语法教学之我见